第332章 明代 阳明心学(4 / 5)

“王阳明主张的存天理、去人欲和朱熹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一回事。”

“两个人说的天理意思不一样,朱熹的天理是封建纲常,王阳明的天理是人心。”

“王阳明强调,做事要以不违背良心为准则,强调问心无愧。”

“只要不违背良心的事情,就可以做。”

“朱熹要灭的人欲,是人的正常欲望。”

“王阳明要去的人欲,不是人的正常欲望。”

“而是心中贼,是人心中的邪念,是有违良知的邪念。”

“现实生活中,有的事情违法,有的事情缺德,但不一定违背良知。”

“比如,有的人快饿死街头了,他不得已偷了吃的。”

“在王阳明看来,这事可以原谅,并不违背良知。”

“又比如,张学良曾经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自己的领导蒋介石,逼蒋抗日。”

“这事按照朱熹的思想来说是违法的,违背天理的。”

“但是按照王阳明的思想则是可以的,因为在当时全民抗战才是良知,内战不得人心,因此张学良问心无愧。”

徐光启:阳明心学虽好,但帝王更加推崇程朱理学。

帝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学属于统治者哲学。

理学认为人是先对事物有了认知,才会有行动。

这个认知出自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所说,很多事情人天生就知道。

还有很多事情是有圣人告诉我们的,比如孔夫子说这件事得这么干,不这样不行。

只有按照孔夫子,按照圣人先贤的教导去做事,才是正确的。

总得来说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比如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这就是针对女子的行为准则。

再比如三纲五常等,都是约束老百姓行为的准则。

帝王当然喜欢这样的思想,老百姓和当官的都要忠君,这就能更好的维护帝王的统治地位。

但是王阳明就说了,凭什么圣人先贤说的道理就一定对呢?

王阳明觉得,没有真正的圣人,没有完全正确的理论指导。

一切都要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菜谱是不是正确的,你得先做出来。

要勇敢的对权威提出疑问,然后通过实践去验证,最后才能得出结论。

所以说王阳明的心学是鼓励摸着石头过河的,没有理论指导也没关系。

只要大方向没毛病,就尽管去做,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遇到一个问题,就总结一个经验,然后就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理论。

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最后达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还认为,人人皆有良知。

所谓良知,包括了良和知两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与生俱来的良心,或者说恻隐之心,和与生俱来的智慧。

进一步说,良知就是人人本来具有的清净光明的本心。

良知来自本心,无需外求,不假外物。

唯有致良知,才能识本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尽管王阳明的思想将儒家思想推向顶峰,但明朝统治者从来没有把王阳明的学说作为官方思想。”

“王阳明去世数十年之后的万历年间,王阳明心学在民间传播较广。”

“这时有大臣上书万历皇帝,请求朝廷下令禁止民间传播阳明心学,万历皇帝不予理会。”

“阳明心学对人性解放、回归人的本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西方文艺复兴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人当做人,回归人性,不提做不到的要求,保持良知范围内的宽容,那么人的成才就不难了。”

“王阳明之后,儒家也出现了一些大儒,但是都没有超出心学的高峰。”

“阳明心学立足于人的内心,这是一种让人内心强大的哲学,也是助人走向成功走向圣境的力量。”

“人为什么会焦虑,这来源于人的欲望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

“只有收拾好内心,安定自己的内心,才能达到苏东坡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

“才能够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处安静的精神家园。”

“王阳明在临终时曾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点亮。”

“此后的几百年间,王阳明和心学理论真的点亮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

吴承恩:我所编撰的西游记,也受到了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潮流的影响。

他生活的时期,也是阳明心学兴盛的时代,自然会受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

他在西游记里面也把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都隐含了心学思想的逐步发展壮大历程。

他笔下的主角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