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名家白马非马(3 / 4)

想要跟他学习,又叫他放弃所要教的东西。

这样即使有一百个他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孔穿的老师。

孔穿听完之后,被辩驳得哑口无言。

“公孙龙在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举了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例子,用来诠释坚白石理论。”

“他认为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眼睛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但是看不出石头的坚硬。”

“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坚硬属性藏了起来。”

“也就是说此时只有白石头,而不是白而坚硬的石头。”

“用手摸能感受到石头的坚硬,但却感觉不到石头的白色。”

“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颜色属性藏了起来。”

“也就是说此时只有坚硬的石头,而不是白而坚硬的石头。”

“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是不能相容的,一方出现另一方就离开了。”

“也就是说,石头不是因为白而坚硬,反之也不是因为坚硬才白。”

“同样,人的高矮与才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最后,公孙龙得出了坚与白是独立存在于石头之外。”

“意思就是物体的属性是独立于物体存在,且彼此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

刘彻:名家在战国之后就走向了没落,在独尊儒术之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

春秋战国时期,曾流行着坚白这样的话题。

所谓坚白,指的是坚硬的特质和白色。

从常识出发,某个东西比如说石头,它当然是可以是一颗具备坚硬的特质的白色的石头。

但在名家眼中,坚与白是不可放在一起的。

公孙龙强调坚是一种物体的触觉属性,靠的是人类的触觉器官感应。

而白则是物体的视觉属性,依赖的是人的视觉器官。

从触觉的角度来看,人只能感觉到石头的坚硬而不能看到白色。

而从视觉的角度来说,人又只能看到白色而不能感觉到坚硬的特质。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坚和白都不能共存于一个事物之上。

显然,从常识的角度来看,人当然可以同时感觉到一块石头既是坚硬的,又是白色的。

公孙龙却偏偏要将之分开,这里所涉及的就是逻辑推断的问题。

公孙龙并不是从常识层面来坚持一块石头不能同时具备坚硬和白色的特征的,而是从逻辑的层面来解释的。

公孙龙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感性思维,而选择从具体事物中抽离出来,去观察背后的逻辑。

因此,在公孙龙看来,坚或白已经是两种分别存在的概念,它们并不依赖于某种事物而存在。

纵然一块石头当然可以同时具备着坚硬和白色的特征,但公孙龙想要说明的是其他的事物也可以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

因此,重点并不在于这块石头有没有坚硬和白色的特征。

或者说,一块石头能不能同时具备坚硬和白色的特征的问题毫无意义,因为从生活现象出发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公孙龙想确认的是,坚硬或白色本身就是作为不同的概念而存在的。

而这些概念所支配的并不是某个具体事物,而是整个经验世界。

甚至更进一步来说,世人或许从未见到过真正的白,所见到的不过是白的概念而已。

原因很简单,概念是为了区别不同事物而存在的。

白之所以是白,是因为它不是黑。

当想要确认这究竟是不是白的时候,必须先确认黑,而确认黑又需要通过确认其他颜色。

换言之,世人永远在确认白的道路上,却始终无法真正触碰到它。

或许正是因为公孙龙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经验的学问,而当时的世人尚未学会完全地从概念层面思考问题。

因此,战国之后,名家迅速地走向了没落。

“从这些例子看,名字学派确实有混淆事物的诡辩嫌疑。”

“但在两千多年后,人们发现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属于逻辑哲学的范畴。”

“而且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类似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本体理论,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独特贡献。”

“另外,公孙龙提出的坚白石学说,也与同时代的希腊柏拉图的共相理论惊人的相似。”

“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于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他的成就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人。”

“但可惜的是,由于公孙龙的学说不是帝王之术,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没有贡献。”

“再加上哲学理论过于深奥,被当时的诸子百家认为是以名乱实的诡辩之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