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3 / 4)

家,只此一位,别无他人。”

“随便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徐光启翻译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光启影响了历史四百年,注定还要影响一代代更多的中国人。”

“论环境,明代松江府是个小地方,和几百年后的国际大都市可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论出身,徐光启家境并不好,父母是耕田的农民,就指望着他读书中举光耀门楣。”

“这样的背景,徐光启哪来的机会去认识传教士阶层,去接触最新锐的中西思想碰撞的火花。”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说一次应聘。”

“万历二十一年,已经31岁并且有了12年教龄的徐光启,受聘到广东韶州教书。”

“家乡连年遭遇自然灾害,科考又屡试不中。”

“徐光启把心一横,出远门谋生。”

“这次南下,成为徐光启命运的转折点。”

“明朝的广东是沿海通商之地,不乏国际友人的身影。”

“韶州教书先生徐光启便在此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

“这两人的相识,对于中国科学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徐光启从郭居静那里知道了西方科学知识,这是一次多么富有启蒙意义的冲击。”

“可以想象,徐光启面对着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内心有多么的震动。”

“于是,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的家乡传教。”

“来而不往非礼也,天主教也向好学又好客的徐老师打开了大门。”

“就在徐光启38岁那年,他在赴京参加考试途中,终于和传教士利玛窦会面了。”

“徐光启对西学的钟情,毫无疑问是受益于朋友。”

“当时的晚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

“但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的军队在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

“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

蔡元培可惜了,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复苏机会,到底没有被明朝抓住。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远远不止农政全书,泽及后人的也绝不仅崇祯历书。

徐光启的翻译天赋和中文版几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徐光启考中进士后不久,有一次去看望利玛窦。

利玛窦谈道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名叫几何原本。

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要译成汉语很难。

徐光启见既然有这样的好书,当即表示不管有多么困难,也要把它翻译成中文。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徐光启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

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译名从无到有,全部靠徐光启去体悟创造。

不可思议的是,徐光启的许多译名十分恰当。

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如今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三百年前定下来的。

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

徐光启抚摸着书,感慨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只是可惜,历史比徐光启预感的更悲哀。

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际,科学再度被打入冷宫。

不但书的后半部分迟迟不能翻译,就连徐光启已经译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发行。

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这相比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

“在不设宰相的明朝,俗称阁老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手握相权。”

“名称换来换去不打紧,宰相的权力,那是换汤不换药的。”

“松江小地方的一个寒门子弟徐光启,坐到这个位子上,的确不容易。”

“第一步,19岁的徐光启考中秀才。”

“于是摆脱了务农的命运,可以在私塾教书为生。”

“这一教就是16年,直到碰到了赏识他的恩师。”

“徐光启才时来运转,中了会元,迈出了第二步。”

“等到徐光启考上万历皇帝的进士时,已经42岁了。”

“至此,入仕的三部曲总算大功告成。”

“徐光启到北京后,先在翰林院打了个前哨,接着就到礼部上任了。”

“从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皇帝不停地换。”

“徐光启的官做得也不大顺,三起三落。”

“可是技术型官员徐光启,只要在任上,就没那么多繁文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