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千古谏臣魏征
建立在隋朝末年乱世废墟之上的唐朝,唐太宗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一改往日民生凋敝的社会乱象,转而开创了一个河清海晏的贞观之治盛世。
而这个盛世的开创不仅仅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这个盛世的来临离不开贞观一朝的那些治世能臣。
可以说唐朝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离不开那些在朝堂之上不断为唐太宗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官吏。
而在这些著名的贞观臣子中,有一個人与其他人均不同。
他既不会对唐太宗阿谀奉承,更不会在朝堂拉帮结派,死后唐太宗还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
他就是魏征,唐太宗贞观盛世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公元580年,魏征出生于巨鹿郡曲阳县,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魏征的父亲魏长贤,早年在北齐朝廷担任官职,后因上书讥讽朝政被贬为县令。”
“魏征年少时父亲便去世,因不善经营家中产业,家道中落,出家为道士。”
“虽落魄潦倒,但魏征胸有大志一心向学。”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兵攻打窦建德,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太宗和魏征属于亦师亦友,两者相互成就。
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太平盛世的愿望,迫切需要有才能的朝臣,帮助太宗改过自新指导他大有作为。
“当时李密原来的部下徐世勣仍占据着大片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举棋不定不知何从。”
李隆基魏征,天下第一诤臣,太宗亦师亦友的良臣。
“魏征对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称,李密虽多次胜利但损兵折将过多。”
太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谏臣,才能时刻警醒自己,不至于犯下大错,这是让他最羡慕的地方。
“窦建德仰慕魏征的才能,又拜其为起居舍人。”
“一年后,王世充转攻洛口,被李密击败。”
此后历朝历代的名臣众多,但魏征这样的谏臣仅此一人。
“长史郑颋不以为然,认为是老生常谈。”
“瓦岗没有府库,将士们有功而无赏影响作战士气。”
“不如加固深沟高垒与之相持,待敌人粮尽,便可不战而退,才是取胜之道。”
“而且东都的粮食用尽,王世充无计可施会决一死战,便不与其交战。”
魏征之后,再无谏臣,成为空前绝后的名臣。
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传为美谈,成为君臣肝胆相照的象征。
“公元626年,李世民取得玄武门政变的胜利。”
“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勋见长,劝说李建成应尽早巩固太子之位,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并敢于坚持原则,直到太宗屈服。
他要是也能有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良臣,安史之乱怎么也不会发生。
“当时刘黑闼作乱山东,李元吉镇压失败。”
“李勣收到文书后便决意归唐,并开仓运粮,接济淮安王李神通。”
引经据典,督促太宗轻徭薄赋,兴文抑武,节俭勤政。
“武德五年十二月,李建成前往山东,采用魏征的建议。”
“改用招抚政策瓦解了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胜利,并结交了山东豪杰,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他喜好读书,涉猎广泛,见天下大乱,最喜欢纵横之说。”
“魏征便随之归降李唐,但未得重用。”
“公元617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响应瓦岗李密,召魏征为官掌管文书记录。”
因此,太宗和魏征君臣一心,肝胆相照,相互成就,成为历史佳话。
“之后,窦建德率军攻打黎阳,魏征、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俘获。”
“窦建德就擒后,魏征也随着到了长安二次归唐。”
“魏征随后献上十条密策以壮大瓦岗,李密虽称奇却没有采用。”
魏征曾多次劝谏太宗,直言不讳,规劝太宗以尧舜为榜样,以秦、隋朝的暴政为借鉴。
“魏征写出与徐世勣书劝导徐世勣应审时度势,避免错过成大事的时机。”
“魏征建议太子李建成请战立功,同时可结交山东豪杰,使其地位更加稳固。”
太宗雄才大略,心胸宽广开阔,具有容人之量,重要的是赏识重用人才。
“没有采用魏征的计策,李密轻率出战,遭到惨败。”
“魏征却称这是奇谋深策,拂袖离去。”
“李密每次收到元宝藏的文书总是称赞,听闻是魏征所写,便召见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
“隐太子李建成听闻魏征的声名,便将其纳入麾下,掌管图书经籍,礼遇厚待。”
魏征正是这样的人才,而且直言敢谏,不避锋芒,为国为君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