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首席谋臣荀彧(4 / 5)

其三就是后来曹操想要晋封为魏公,派人征求荀彧的意见,希望得到荀彧的认可。

但荀彧认为,当初曹操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帮汉天子匡扶天下。

现在晋封魏公,就有了私心,不是君子所为。

曹操也不过就是想升为魏公,并没有说升为魏王,更没有说僭越当皇帝。

但是荀彧都不同意,可见在荀彧的心思,确实是一心向汉的。

如此种种,都能说明荀彧一直忠心于汉室。

“公元198年,曹操打败张绣,擒拿吕布,平定了徐州,便与袁绍对抗。”

“而袁绍在击败了公孙赞后,虎踞四州,是当时最强的割据势力。”

“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谋士田丰、审配、逢纪等人。”

“而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

“荀彧说,袁绍兵虽多而法令不严,田丰刚愎而好犯上。”

“许攸贪婪而不检点,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

“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

“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拿。”

“仅仅一席话,便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连连交战。”

“曹军固守官渡,袁绍围攻曹操。”

“而此时的曹军粮草即将吃完,于是给荀彧写信,想退回许县。”

“荀彧回信说,现在粮草虽然少,但是现在如果先退,必然会陷于被动。”

“而将军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抵御敌军,扼住敌军的咽喉,致使敌人不能前进,已经坚持了半年。”

“袁绍的气势已经出现了衰竭的情况,局势也必将有所变化。”

“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机会。”

“于是曹操放弃了撤军的打算,又出奇兵袭击袁绍的粮草驻地,袁绍败退。”

“而审配因许攸家不守法度,逮捕了他的妻子和儿女。”

“许攸一怒之下叛离袁绍,投奔曹操。”

“颜良、文丑都在战斗中被杀,田丰因为劝诫触怒袁绍而被杀。”

“袁绍手下的将领谋士,一切都像荀彧预料的那样。”

王安石官渡之战的胜利,最大的功臣便是荀彧。

曹操在迎奉天子之后,便有了正当的声名征战四方,治理朝纲,也迎来了之后的官渡之战。

当时是曹操大军与袁绍大军在官渡展开的战役,也是东汉末年历史上有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同时,官渡之战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当时袁绍举兵南下企图进攻许都,曹操得知后立即带兵在官渡一带做好防守准备。

对峙数月后,曹操方处于劣势的状态,曹操甚至想过退兵。

但是荀彧鼓励曹操继续拖跨袁绍方,伺机决战。

后来袁绍手下的许攸投降了曹操,使得曹操带兵奇袭,烧了袁绍大军的粮草,断了他们后方的补给,这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官渡之战后曹操大大的增加了实力,真正的成为了一方的霸主。

可以说曹操此时的功绩都是有荀彧的努力在里面的,曹操对荀彧的智谋才能非常的认可和信任,认为荀彧的才华和张良一般。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官渡之战之所以能成功,荀彧居功至伟。

但是一想到荀彧最后的结局,他就替荀彧不值。

“公元201年,曹操想趁袁绍兵败袭击刘表。”

“荀彧则认为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心,应趁此机会,马上平定他。”

“如果离开兖州、豫州,远征长江、汉水。”

“万一袁绍收其残部,趁虚攻击我们的后方,丞相的大事就完了。”

“于是曹操采纳了荀彧的计策,再次进驻到黄河岸边。”

“袁绍病死,曹操渡过黄河,打击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

“公元203年,曹操根据荀彧前后所立的功劳,上表朝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公元207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

“荀彧说可以明里出兵宛城、叶城,暗中从小路轻装前行,出其不意的对其进行攻击。”

“正在这时,刘表病死。”

“曹操率军直驱宛城、叶城,刘表的儿子刘琮献出荆州投降。”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该进爵位为国公,得九锡。”

“荀彧听闻后,认为曹操兴起义兵的本意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贞的诚心,保持谦让的品质,所以不应该这样做。”

“荀彧反对曹操进封国公,使得曹操因此心中对荀彧不满。”

“正好这时征讨孙权,曹操让其到谯县劳军,趁机把他留下,让他参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