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3 / 5)

无法通过北京的电报局下发,只能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河北保定,再经由保定电报局转发给各地。”

“路上耽误再加上办事效率低下,等到诏书下发到地方督抚手上时,已经是几天后了。”

“而让督抚们感到非常无语的是,就在收到宣战诏的同时,他们又收到了另一封意思截然相反的电报。”

“头脑发热的劲头过去后,慈禧又冷静了下来。”

“毕竟她不能像端郡王载漪那样为了图私利泄私愤,也不能像义和团那般狂热而不计后果。”

“于是慈禧便给督抚追加旨意,让他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

李世民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身为晚晴的统治者,实在是愚蠢至极。

他不禁微微摇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清国的末日。

看得出来,大清国的局势之所以一步一步恶化,以至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全都是慈禧这个妖后一手导致的。

要是没有慈禧祸国殃民,说不定大清国不会落到这般田地,老百姓也不会遭受耻辱。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仿佛已经看到大清国在慈禧手上走向灭亡。

原本大清的实力就弱小,远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现在又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朝令夕改,发布大相径庭的诏令,只能让大清败得更快。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隐隐有一种感觉,大清国很可能会亡于这场战争。

毕竟要是对付义和团的话,还不至于八国联军一起出动。

以他对西方列强贪婪成性的了解,八国联军发动的这次战争很可能不仅仅只是为了消灭义和团,主要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瓜分大清国。

“看到大相径庭的两封电报,督抚们陷入混乱。”

“一会说要打,一会说要自保,一会说要灭了洋人,一会又要求保护使馆。”

“在这种情况下,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奎、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堂、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种选择。”

“既然朝廷让我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那我们就以这道圣旨为准。”

“至于宣战诏,那是乱诏。”

“正所谓凡是朝廷的旨意都是正确的,凡是朝廷旨意前后矛盾的,以有利于我等的为准。”

“我们没有否定朝廷的诏书,我们只是执行朝廷的旨意。”

“6月26日,在盛宣怀的牵线搭桥下,上海道台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并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乡内外章程十条。”

“根据协议,东南九省督抚向列强表明中立态度,不参与战争,这一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

“南方搞东南互保之初,慈禧也没太在意。”

“因为这时候她也是乱的,到底是打还是和,她拿不定主意。”

“为了安抚各省督抚,慈禧很快又下发了一份内部通知,向地方督抚解释宣战诏的由来。”

“这意思很明显,宣战诏书是写给国人自己看的,意在平复包括义和团在内的国人的情绪,你们要体谅朝廷的苦衷。”

刘彻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已经说明了清政府控制不了地方。

到了这种时候,清政府的掌控力大降,地方已经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

虽说慈禧发布了两道意思截然相反的诏书,但地方督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而不是有利于清政府的,就已经可以看出地方不听中央朝廷的调令了。

况且东南九省的督抚还绕开慈禧,单独和西方列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都足以说明清政府已经无法掌控地方了。

东南九省大搞互保,慈禧之所以不在意。

并不是慈禧拿不定是打是和的主意,而是慈禧不敢揪着不放。

毕竟面对八国联军的威胁,慈禧要是敢责罚东南九省的督抚,只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即便慈禧想要动手解决公然挑衅清政府的东南九省,至少也要渡过八国联军侵华的危机再说。

不过照他看来,八国联军来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过这次的危机。

“但到了7月,随着直隶提督聂士成战死,天津沦陷。”

“不堪因战败而丢面子的慈禧态度又变了,开始对主和派官僚大开杀戒。”

“与此同时,慈禧也开始要求南方督抚赶紧派兵勤王,语气和措辞非常严厉。”

“参与东南互保的九个省中,山东离京城最近,因此袁世凯收到的电报最多。”

“打心底里袁世凯不想去,因为他的实力与聂士成差不多。”

“既然武卫前军打不过八国联军,他的武卫右军肯定也打不过,去了只是送死。”

“于是袁世凯便扯各种理由不动身,一会说没准备好没法去,一会又说义和团作乱,自己实在抽不出兵力支援。”

“后来袁世凯实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