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清朝皇帝(2 / 3)

儿子康熙的种种功绩,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剿灭准葛尔丹,看得他都沸腾不已,忍不住为儿子怕手称快。

要知道,这些可都是他想做却做不到的事。

现在被儿子轻轻松松完成了,他怎么能不为儿子感到自豪呢

就这些功绩,他觉得81分太低了,最少也是9分。

不过随即他想到后世人对他们大清有偏见,能有81分也算很高了。

正如后世人所说的,儿子康熙要是明朝的,绝对能和秦始皇比肩。

由此可见,儿子康熙的功绩有多大了。

和儿子康熙相比,孙子雍正给他的震惊更大。

93的高分由后世的汉人评出来,可见雍正的实际功绩远大于93分,甚至有可能和李世民的99分一样。

最后天下又重归汉人手中,因此后世人对他们大清的印象肯定是不好的,从之前后世人经常对大清破口大骂就可见一斑。

在这种明显带有偏见的情况下,雍正还能有93的高分,那只能说明雍正这孙子的功绩深深折服了后世人。

他从后世人对雍正这么高的评价中看出,雍正为什么能有93高分了。

拿士绅阶级开刀改革,这是连他都不敢做的事,可没想到这孙子不仅做了,还做成功了。

对于这个孙子雍正,他除了佩服就是佩服。

康熙朕做了这么功绩,就只有81分吗

他无奈的摇摇头,叹息一声,觉得后世人对他们大清的意见不是一般的大。

之前看到后世人对大清皇帝非常不友善,他还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觉。

毕竟天下又回到汉人手中,按照改朝换代的历史规律来看,那就说明大清晚期民不聊生,百姓活不下去了纷纷起兵造反,这才推翻了大清。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后世人对大清皇帝不满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加上出于民族自尊心,后世的汉人对满人也比较抵触。

这两个因素下,后世人对大清皇帝有意见也是无可厚非的。

可他以为,后世人只是对后面的那些皇帝有意见。

毕竟是后面的那些皇帝没有治理好国家,才让天下百姓民不聊生。

可他万万没想到,后世人还能把怒火牵连到他身上。

他做出了那么卓越的功绩,还不能折服后世人偏见的内心吗

加强皇权,祭拜孔子,收台湾收西藏,剿灭葛尔丹,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地方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就这些成就,还不能超过9分吗

至于批评他采取愚民政策,不让老百姓看外面的世界,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愚民政策又不是从他们大清开始的,这个黑锅扣不到大清头上。

历朝历代采取的都是愚民政策,就为了皇家方便管理天下百姓,使国家稳定不发生动乱。

他们大清不过是延用这个政策罢了,怪不到大清身上。

而他之所以不让老百姓看外面的世界,则是有他的考虑。

他和法国的路易十四相交甚好,经常有书信往来。

他也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那里知道了欧洲正在发生的事情,也知道欧洲的哲学、文化、科技都在发展。

他更是知道法国老百姓接受新思想后,就把路易十四送上了断头台。

得知这一切的时候,他当时震惊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一群老百姓把皇帝送到断头台杀死的样子。

这在华夏历史上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一般来说,皇帝被杀也都是被叛军杀死,可从来都没有被老百姓杀死的。

华夏的老百姓天生就对皇帝畏惧,绝不敢生出这样胆大包天的想法。

也正是法国路易十四的死,让他深刻明白过来,决不能让欧洲的思想传到大清。

要不然,他真担心有一天,大清老百姓接受了西方思想后,一窝蜂的冲到皇宫把他送去断头台。

雍正被读书人黑,朕已经预想到了,但朕不在乎。只要大清江山永固,只要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朕愿意当这个恶人。

在决定颁布官绅一体纳粮的政令时,他就已经想到了身后名不会好,肯定会被那些读书人抹黑。

毕竟官绅一体纳粮动了整个士绅阶级的利益,以那些读书人为代表的士绅阶级肯定会大力抹黑他。

可是他必须颁布这样的政令,否则大清江山不保,将走大明的老路。

天下的土地通过兼并集中到士绅阶级手中,可这些士绅阶级却享有特权,可以不用纳税。

大清为了国家的运转,就必须收税充盈国库。

可这些税收全都压在老百姓头上,而占有全天下大部分土地的士绅阶级却不用缴纳一分银子。

现如今大清老百姓已经快被赋税压断了腰,再不想办法解决危机,天下老百姓必然会造反。

也正是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