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河北军情(3 / 4)

蔡坤主持的交易市场,牛、马、皮毛等齐国紧缺之物可免交易税

以此为生的两国商队自然趋之若鹜。

随后,便是和当年桐山十字坡西瓜市场建起后差不多的故事,大量北地豪商的到来,催生了巨大的用工、食宿、金融、娱乐等需求。

整个阜城的变化,以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夸张。

同时,去年出访金国得来的结果金将萧仲显、郭安、韩尝等人依约每月送来羊毛、皮子、奶酪等商品。

换回香皂、烈酒、霜糖等淮货

淮货在金国的受欢迎程度,远超想象,而贩运来的羊毛、奶酪等东西在金国根本不值几个钱。

北地牛羊牲畜存栏量巨大,羊毛除了搓绳、作毡房外,每年不知要丢掉多少。

那奶酪更是如此,每年夏季,鲜奶腐败速度极快,制成奶酪拿来齐国换钱,等于凭空增加一项收益。

萧、郭、韩能从南北易货中获得丰厚利润,他们治下的部曲家庭也可籍此得来活便钱,皆大欢喜。

不过,他们数次请求蔡坤将铁器也纳入交易品类中,蔡坤没向陈初请示也知此事断不可为,便一直没有答应。

六月,本着就近原则,阜城毛纺厂成立,为淮北军生产行军毛毯、呢绒军衣。

同月,阜城鞣革场建成北地而来的皮毛,会在此进行鞣制工序,皮革熟成后再运去淮北,做军靴、箭袋、护腰、马鞍等军用物资。

不在阜城直接将皮革加工,是为了避免一河之隔的金国生出警惕。

同理,牲畜交易市场内,淮北系也在以蚂蚁搬家的方式,不断购入良马,贩回淮北。

场坊的建立,自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河北百姓之苦,远胜淮北。

不止有齐国河北路的百姓闻风前来讨生活,便是界河北许多金国汉人,也有了南逃趋势,和淮北之于淮南,如出一辙。

以蔡坤和蔡思设想,阜城只需安稳发展了三四年,在此复制个小蔡州不成问题。

但,河北路的政治条件严苛,远不如和陈伯康定下密约的淮北

时八月,北湾村便发生了一桩事。

八月初一夜,正是一月中天光最暗的几日。

北湾村民防队文三带着几名同村村民在庄稼地里巡视,终于捉到一名窃粮小贼

今年秋收后,北湾村好地种下了黄豆,赖地种下了淮北的薯苗,这种东西有些像芋头,但口感脆甜,农研所的指导技师更是将此物产量吹的吓人。

村民出于好奇,自是万般期待此物丰收后,到底能不能达到农技师说的那三千斤打底的收成。

可进入七月底临近收获前,庄稼地里常有贼人偷掘他们这紫皮金地瓜。

这才有了文三率人巡视可不想,捉了小贼后,民防队竟不忍心处罚了。

那小贼只有十三四岁,整个人瘦成了麻杆,一双突兀大眼格外显大。

这小郎不止把即将收获的地瓜刨出来吃了,衣服前襟还裹了一兜。

当时文三悻悻骂道“你这小贼,若肚饿吃了也还罢了还要带走许多,凭白毁了我们收成”

小郎吓的不轻,哆哆嗦嗦说起,自己是金国乐寿县人,爹爹前些年被金人征发造船,一去不回,娘亲有腰病做不得活,底下还有一弟一妹,一家人快饿死了,实在没法子才游过来偷点吃的,求叔伯们放他一回

北湾村前几年过的也是差不离的日子,小郎的遭遇自是感同身受。

那文三叹了一声,替小郎出主意道“如今我们这里有场坊,农忙时也需长工,你若不怕吃苦,不如带一家人来阜城,总不至于饿死。”

小郎犹豫过后却道“我早有此意,但老娘弟妹渡河不便。”

文三一时豪气上涌,道“不如,你们明夜过来,我们几人带筏子接应你一家”

听文三这么讲,小郎跪地叩首,感激涕零。

双方就此约定此事

翌日,恰好张五栾休假回家,文三将此事告诉了村内大人物张五哥。

张五栾稍微一想,便和文三等人一同去了。

一来,他隐约听顶头上司耿宝喜提过,河北路的确有吸收北地百姓的意图。

二来,接应跨河偷渡的百姓,此事可大可小。

当晚,一行人潜伏在界河南岸的芦苇丛中。

子时初,对岸果然有人以火把在夜色里画了三圈这是约定好的接应信号。

可不想,几人还没来及推筏下水,北岸忽然灯火大作。

“嘿嘿,可让爷爷捉住你们了”

夜枭般阴森笑声后,一名披甲将军现身,竟是金国河间府统领王文宝。

不知是那小郎不小心走漏了风声,还是因近来南逃百姓越来越多,王文宝沿河巡视恰好埋伏在了此处,总之,那小郎一家

烈烈秋风,吹得火把摇曳不定。

王文宝不顾小郎磕头求饶,将一家尽数斩于岸边。

最小的妹妹看起来只有七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