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在这里,那真的去哪了
天知道。
李定安看了再看,确定没有看错,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管那么多,这又不是中国
但不确定一下,总觉得不甘心。
想了想,他又左右瞅瞅,走向又一台展柜。
李定安记得很清楚,那些人在这一节柜台前面也停留过,而且时间相当久。
低头再看呵
乍一眼,像是用一堆烂铁丝随意编了一个兜,又缀了一堆烂铁片,然后刷了一层漆,然后埋了好久,上了许多锈的那种感觉。
但别怀疑,这绝对是盛唐时期的如意银冠,采用的是鎏金掐银丝工艺。
不过鎏金是宋朝时才有的叫法,唐代称泥金,说简单点银丝烫裹金泥,再用掐丝法编织成冠。
工艺非常复杂,不提掐丝部份,就说鎏金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再涂染银丝,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一根裹金的银丝就成型了。
而稍懂点医学都知道,水银蒸发意味着什么要么死一堆,要么瘫一堆,一瘫就是一辈子的那一种。
实事求是别说游牧民族,既便是唐朝时期的行作非官方金银作坊也没有掌握这门技术,能造这东西的,只有文思院唐代宫廷主管制造金银器的机构。
所以这东西能到这里,除了御赐,不会有第二种途径。
再看形制,前为如意冠圈,后为卷云双翼,两侧凤鸟腾飞,再缀牧丹、芍药、莲、菊、鹰、雁等圆形金饰百分九十九点九,唐朝皇帝赐给突厥可敦可汗皇后的凤冠。
再看标签出土于毗伽可汗之墓。
哈哈,厥特勤牌阴面,骂汉人全是坏蛋那一句,就是他写的。所以,这件凤冠,九成九是唐玄宗赐的。
可惜,假的。
真的去哪了
天知道
失笑似的摇了摇头,他又回忆了一下
“除了这一件,还有什么”
“阁下,还有一套黄金马具,共二十四件,还有一顶银冠,一块玉璧,一本经书”
“都在这里”
“对”
经书确实有,数量还不少,但成套的黄金马具和玉璧李定安真没看到。
都转了整整一圈了难道看漏了
瞅了瞅,他看看于徽音“你饿不饿”
“不饿”
“那就再看看”
“好”
然后一圈,两圈、三圈
依旧没找到马具,柔然时期的马鞍和突厥时期的马蹬倒是各有一副,但前者是木制,后者是铁制。
再者也不成套。
玉器也有,有蒙元时期的扳指,也有稍早些的回鹘时期的玉杯、玉碗,但并没有“璧”。
不是“都在这里”吗
但重点不是这个。
一件太阳神岩板画,典型的匈奴时期信奉“太阳神”的宗教作品,所以,这是正儿八经的祭神礼器。
但可惜,上面的土锈是用明矾煮出来的,土泌是包了黄土,又用火烧而形成。
简而言之,假的
一件青铜龙首灶,就这形制,要不是大汉将军北征匈奴时给主将做饭的行军锅,李定安敢嚼着吃了。
再掰着指头数数卫青、霍去病、赵充国、李广、李敢、赵破奴、李广利、窦固、窦宪哪个不是名垂青史,一代名将
可惜,用硫酸泡出来的
还有一把羊首青铜刀,带有典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风格。
没例外,还是假的
还有两枚鲜碑时期的黄金蝶形带钩,哈哈,仍旧是假的
两圈之后,李定安已经麻木了。
粗略算算,假的东西好像不多,可能还不足二楼展区文物总数的一成。
问题是,这里是博物馆,光是二楼就有上千件文物,既便是十分之一也有上百件。关键在于,这十分之一无一例外,全是最贵的那一部分。
反过来再说,博物馆不是不能有仿制品,但那是文物被借走展览后的临时替代品,肯定要在标签中注明,但些东西的标签上,一律都是真品。
博物馆中也不是没有赝品,数遍全世界,没有一家没有,包括国内的国博和故宫。
但别说确定,哪怕只要有一丝丝怀疑,也绝不会展出要不怎么叫博物馆,艺术殿堂,地方乃至国家的文化客厅
而这里,光明正大,明目张胆
要问为什么
呵呵呵
正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李定安猝然愣住他看到了那本经书。
脑海中下意识的回忆,没错,当时那些日本人也在这里停留过,而且很久。
再仔细看,摩尼教的大福音书,羊皮的。
出土于回鹘第八任可汗腾格里汗墓,当时的摩尼教正是回鹘的国教,时间大致为唐顺宗中期,也正是两国的蜜月期。
但重点不是这个,重点是,这本书,竟然是特么的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