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项目提前(2 / 3)

白这次的发掘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吴教授临走时,还是稍稍的透露了一点好好表现,能不能留京,能不能入编,就看这一次了。

涉及地理、地质、历史、军事、政治、人文、宗教林林总总十多条,哪还需要补充

“是不是太多了点”

“嗯,等你今天有羊肉烧麦和牛肉包,我让师傅给你留了两笼喝什么,稀饭,胡辣汤”

这可不是辛苦“一点”的问题全新的研究方向,想找点儿依据都不可能,必须从头开始构建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

何安邦捏着下巴“怎么也得达到考古中国这种级别吧”

一一一二五三二一一二零

马献明的眼睛直勾勾的,“怪不得调他们到研究组,舒静好和方志杰都不愿意去”

“换个人也行老马说,他本来要调你进研究组,你不去”

然后又朝马献明挥了挥手。

“研究方向太少,怎么提高项目评定级别”

反正是馆长说的李定安,你先得敢想,敢干,再考虑怎么干好看,我够敢想了吧

这么肯定

吃的不少,但前后也就十来分钟,进了考古舱,离八点还差一刻。

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必然是“蒙古瓷项目”时期的好几倍,时间跨度至少也要好几年。所以马献明以为,要等科创局的项目告一段落,李定安才有可能着手计划

两人到餐厅旁边,高胜东掏出烟盒,又挡着风,替李定安点了烟。

吕本之愣了一下,眼睛慢慢睁大我刚还说老何胃口太大,没想到你胃口比他还大

能在研究方向前面标注“中国”的前缀,那就必须得是国家级重大考古项目等于告诉上级单位,研究成果肯定能达到这个级别,不信你等着看。

“你还能给我当一辈子助理”

何安邦叹着气,“他既然不提,就说明助理组完全够用写几篇论文而已,舒静好和方志杰还不是手到擒来”

玄学、星象与宗教理论在唐代都城布局中的应用

发掘立项级别暂时是部一级,老何说的是研究立项和课题级别这个是先往上报,文物局和部里会酌情增加或删减,等研究结束再评定验收。

哦对

研究方向真就不是一般的多,覆盖内容也不是一般的广。

她往餐厅里支了支下巴,“听说阎厅长还是副处长的时候,殷秘书就跟着他”

“高师兄,白师姐”李定安又朝后面挥挥手,“各位师兄师姐好”

“那也得有人负责啊”

一位博四的师姐,应该是助教,刚张开嘴,就被李定安打断“李师弟,叫名字也行”

说残酷点如果不是李定安指定,再过十年,都轮不到高胜东。

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你怎么就死脑筋”

李定安接到手里,随意一扫

内蒙地区典型唐末遗址浑善古城。

“上面能通过立项”

“他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基本都覆盖在各组的研究内容当中,拿过来就能用,不需要专门组织人研究他抽空归纳总结一下,再定一下大致框架和具体方向就可以”

确实很高,但李定安真就拿她当驴使唤,补助高点理所应当。

“肯定去,不过需要他两头跑,要辛苦一点。”

“好”

那就是妥妥的国家级重大考古项目。

“废话,我们倒是想让别人负责,但也得有人懂才行”何安邦把纸接了过来,“先说好,报上去可就改不了了”

马献明想了想“那他不在的时候,课题具体由谁负责”

唐末五代内蒙地区军政建置考古。

转过身,舒静好正站在不远处。

“我来吧等批下来,我差不多也考察完回来了”

马献明接过来瞅了瞅“中国风水文化他不去科创局了”

狐疑着,吕本之看向何安邦。

“你跟你媳妇学的”

没错,他能力是有,研究、教研水平更是不差,但那又怎么样

这是京大,顶尖学府,群英荟萃,和他同水平,资历比他老的讲师一大堆。

如果凭高胜东自己,需要多长时间

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是十年

高胜东登时怔住。

这次也一样。

“那就先这样报但还有问题”他抬起头,“如果批下来,这最后一项谁负责”

唰唰几笔,吕本之记在了纸上。

“李老”

学生们在项目组的后勤打个转,都能在履历中多上光采的一笔,那教研组的负责人呢

曾担任京大文博学院某某教研组组长,参与某某遗址项目发掘,并组织研究某某课题

这两个字,他说的有点多,但高胜东委实不知道,再如何表达。

关键是舒静好的悟性贼高,论文还写的贼溜,尽让她干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