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开过光(2 / 3)

,会不会太急了点”

他的意思是既便不用等整个审批流程走完,至少也得等材料递上去,等上面有个明确的回复。

比如文物局和文旅部看过材料后,都有明显倾向,认为这个遗址很有发掘的价值,继而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等到那时候再挖。

但李定安等不了等区有关部门递完材料,年都过完了

倒不是区里不重视,恰恰相反,太过重视总觉得材料是不是还不全,申请的措词是不是不够严谨。

李定安倒是委婉的提醒过米顺东和秦隆就现有材料,你们放心往上递,剩下的不用管。

米顺东和秦隆也想试一试,但区领导不同意被打回来怎么办

所以快一个星期了,材料都还没准备全

“挖吧”李定安很笃定,“会立项的”

何安邦大手一挥“那就挖老马,调人”

左朋哪还敢吱声

马献明一声喝令,项目组就动了起来。

说是挖,听着很简单,其实挺复杂。

山洞没有被掩埋,等于已经揭顶并开启的地宫,且天然形成,相对好发掘,只需划方、清理、采集、照相、录像、绘图、制作模型。

而且就这么大个地方,清理和采集范围大不到哪里夯土杵痕、洞顶凿痕、洞壁锹痕、及关键支撑、布局痕迹等等。

并同步收集文物。

但洞外就很麻烦以古代的技术,这么大的工程量,建造的时间该有多久,所需要的工匠、应用的工具又得有多少

留下的遗物与痕迹又有多少

还要找到铜料上山的路、烧炼的地址、工匠的工作地点、宿营及生活地点,还要追溯还原整个建造过程以及方法和工艺

范围太广,痕迹太多,且很复杂,继而也就很慢,发掘时间至少以“年”计。

反正李定安是顾不上了,他也没想顾。

他只管堪查准确坐标,确定遗址地点,发掘主要文物

马献明分组划方,各组绘图并进行初步数据收集,回去后再做具体计划。

左朋协调技师、探工、民工,以及保障后勤只要他给力,至多两三天就能大范围内全方面发掘。

差不多三点,左朋留下一组人值班,其余人下山。

走到一半,何安邦才知道,李定安为什么动不动就住到山上。

下山比上山还要难

第二天继续。

今天好一点,至少老何知道跟着前面的人的脚印走,而不是凭经验。

时间缩短了一半,一个半小时就上了山。

“感觉怎么样”

“我我感你个头”

何安邦气喘嘘嘘,累的像一头耕了十亩田的老牛。

“让你别来,你非要来”

废话

项目组全体上山,馆长躲宾馆睡大觉

哪怕坐着不动当吉祥物,他也必须得来

何安邦没力气斗嘴,坐在洞口喘气,李定安安排工作。

“建造与人为痕迹后面收集,今天分组探底、找边注意,洞内土质地面只是落灰形成的浮土层,很薄,刮面动作要轻,尽量不要损坏地砖上的符文”

“地里有砖,还有符文”何安邦往里瞅了瞅,“探过了”

“不需要探”

李定安指指铜柱和洞顶上的星图“配套的”

这玩意还能配套

何安邦看了看马献明,马献明摇摇头别看我,我也不懂

“骆庆良、蔺军摄像,各组负责人做好纪录”

各组依次进洞,每组三人,一个技师或探工,带两个民工,只负责方圆四米之内的区域。

刮面很简单用铁铲刮去自然形成的浮土,找到遗迹的间边和分层。

重点在于细心。

分派好之后,李定安进了山洞,观察铜柱上的星图。

脚下就是金身佛,已用保护罩扣了起来,何安邦想看也看不到。

他跟在李定安身后,看了看柱子上的星图。

“你找什么”

“法器的方位,也就是这座阵眼中文物的位置”

“慢慢挖不就行了”

“对”

但李定安等不住

稍一转念,他又从包里拿出罗盘。

何安邦的眼睛“噌”的就亮了知道李定安就是靠这玩意找到的遗址,但见他用,还是第一次。

罗盘转动,李定安念念有词“帝出于震,齐于巽,相见于离,致役于坤,战于乾,劳于坎,成言于艮震、兑相交,三七合十这是朝夕位

坎、离相交,一九合十,发二至之宫,这是坎离震兑四正之位乾、巽相对,六四合十坤、艮相容,二八合十乾坤艮巽为四隅之地”

他说的不慢,方志杰站在旁边记录,笔杆子都快抡冒烟了。

何安邦听的很认真,但纯属绕了一头浆糊。

“你这是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