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木俑(1 / 2)

辽人重视风水堪舆,倡导重殓厚葬,身份越高越讲究,越奢侈,墓室也就越大,陪葬也就越多。

这是受了汉人和唐人的影响,但也并非没有特点。

一是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后人不上坟,不扫墓,既便祭奠,也是在家中设牲牢、酒馔。

二是下葬一概不用棺椁,而是用尸床,也就是石砌或砖砌的高台。

如果是火葬,就会将装骨灰的陶罐、石盒、木桶等摆在尸床上,如果是土葬,则直接摆尸身。要是死者是贵族,还会在尸床上挂帐垂幔,有如睡在家里。

但在这里面,却摆着好大的一座棺椁长近四米二三,宽有两米出头,高有一米六左右。

这么大的棺椁,李定安只见过一座汉昏候刘贺墓。

而且两座椁几乎一模一样大长十八尺汉尺,宽九尺,高七尺。

墓室也是一样大差不多四百个平方。

但刘贺好歹是汉天子汉废帝,下葬时也是依帝制,那这儿呢

马献明努力的回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葬在内蒙bzq和辽太宗葬在byq的墓才多大”

李定安想了想“辽太祖的墓室比较大,近三百平,太宗的要小很多,只有一百八十平。”

卫自立吸了口凉气“好家伙,这何止是逾制,都逾到没边了”

“根本不是逾不逾制的问题”马献明指了指棺椁,“而是辽人贵族都不用棺”

李定安想了想“倒也不绝对如果是火葬,如果装骨灰时用的是石盒,辽人也会称之为棺,当然,很小,一米长,半米宽都算是大的”

但这座呢

一时没有头绪,李定安转了转摄像头。

嗯,这是什么,墓志铭

靠近墓墙的位置,砖砌的底基,高有一米二三,上面嵌着一块一米见方的石碑。

正正方方的盝顶形志盖,四个斜边刻有图案,同样落满了灰,依稀能看出都是动物的形状有的是羽,有的是蹄,有的是爪。

应该是十二生肖。

志盖正中是阴刻的篆体汉字,同样落满了灰故政赠韩王铭。

灰太厚,只能辩认出一半,但结合辽代官制和封爵制度,连起来应该是故政事令赠韩王墓志铭。

马献明掰起了手指“辽代韩王我知道,有北院大王耶律室鲁、有北府宰相萧惠、有枢密使令萧朴,还有太师张俭其中就没有政事令这么小的官,更没有追赠”

李定安很笃定“有,承天太后萧绰小名萧燕燕,史称萧太后祖父胡没里,他生前任梅里皇帝宿卫统领,政事令和韩王都是萧绰被册封为皇后之后追封”

“那这么算的话,葬在二十多公里外的陈国驸马萧绍矩,是他的曾孙”

李定安点头“对”

“他什么时候死的”

“具体不太清楚,反正比阿保机早”

“那这不对啊”马献明瞪大眼睛,指了指电脑屏幕,“汉字”

阿保机建国后创契丹文,为官方文字。虽然辽人也说汉话,写汉字,但诏书、军令、地名、碑刻、墓志、符牌等等,只能用契丹文。

直到萧太后萧绰,民间称之为萧燕燕与宋真宗结成澶渊之盟,宋朝向辽朝纳贡,汉字才成为辽代官方文字之一。

等于这座墓是澶渊之盟之后建的,但胡没里是死于一百年之前

中间差了整整一百年。

还有前墓室的壁画和葬品髡发、金花、左祍裘袍都是阿保机时期的风格。鸡冠壶、长颈瓶,却又是萧太后及之后时期的产物。

同样差了一百年。

就很奇怪好像是哪一部分穿越了一样

“别急”李定安想了想,“十有八九是迁坟了”

马献明愣了一下“什么”

“从宗谱论,这一支只能算是萧氏庶支,嫡系是阿保机的表弟、应天皇后阿保机正妻,第一代萧太后,史称断腕太后之兄,契丹第一代南院宰相萧敌鲁胡没里只是萧敌鲁的族弟,按汉人的说法,已出了五服”

“胡没里之子是萧思温,尚辽太宗长女燕国大长公主,之后拥戴辽景宗辽代第四位皇帝,阿保机曾孙继位,然后将三女萧绰,也就是萧燕燕嫁给景宗为皇后,这一支才显赫,变庶为嫡

然后萧绰才追赠胡没里为韩王,又将奈曼赐为萧氏封地所以我估计,胡没里的墓就是那时候才迁过来的”

这样倒是能解释的过去。

马献明又指了指屏幕“但这么大一座棺椁怎么解释”

确实不好解释

“你让我想想”

李定安琢磨了一会儿,点着鼠标放大镜头。

石椁越来越大,占据整个屏幕。

确实有点怪辽人火葬才用棺,但骨灰就那多,既便用石棺盛放,撑到天也就一米见方,根本用不到这么大的外椁。

如果说是为了摆放葬品,好像也用不着。

因为出土的辽墓不少,帝陵也有,但除了贴身的葬玉,其余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