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乾隆御赐(2 / 3)

的要白的多。

特别是底釉,也就是没上彩的地方,几乎看不到一点的杂色。

彩瓷底胚当然是以白为尊,特别是珐琅彩,瓷胎越白,杂质就越少,二次复烧时与彩料产生反应而导致图案变色的机率就越低。

但在古代,既便白瓷工艺最为完善的乾隆朝,也不可能把瓷土中的所有杂质除净,底胚也只是近于“蛋白青”的程度。

乍一看,近似于纯白,但如果映着光,就能看到隐隐的乳青和乳黄,有如煮熟的鸡蛋,蛋白里包着蛋黄,颜色又透到了表面。

所以,凡记录瓷器的典籍,既便再白,也只敢说“洁净无疵”,而不敢说“纯白无瑕”。

当然,现在肯定能做到,也别说现代,民国袁世凯时期就已开始利用化学原料漂白瓷泥,所以洪宪粉彩才那么白

嗯,漂白

李定安稍一顿,凑近闻了一下。

没什么味

但为这么一件东西,浪费一点积分,又感觉划不来

想了想,他捅捅崔立“信不信我”

崔立一脸迷茫“当然信”

要不信,我还能想方设法的把你弄这儿来

“信我就舔一舔”

“啥”

“舔一舔,我怀疑这玩意是新的”

崔立愣了好一会儿。

他虽然主攻字画,但瓷器也非门外汉,多少研究过一点。

仿瓷的方法就那么几种药水泡、茶水煮、油脂擦、米糠磨但看这一件,哪具都不像

但李定安都说了,无非就是一口而已

他瞅瞅摄像头,飞快的凑近,舌头“嗖”的一伸,又缩了回来。

李定安满脸期待“什么味”

崔立咂摸着“有点苦,有点咸”

“咸了就对了”

“李老师,这东西是大喇嘛做法用的,经常拿在手里摇,沾点汗很正常吧”

“别打岔,再尝尝,还有没有”

“嗯,还有点臭”

“哈哈臭就更对了,这是高白泥”

“什么”

崔立瞪大了眼睛,反应了好一会,“瓷胚里加了漂白剂”

李定安重重一点头。

瓷土想要增白,除了去除杂质,无非就是加漂白剂。但在以前,包括九十年代,因为工艺不过关,剂量不好掌握,好多瓷碗用久了都能闻到一丝臭味。

这是漂白剂放多了,里面的氯气没有中和完,在慢慢挥发。

这件东西放的够久,估计挥发完了。但氯气渗出釉层后,会在表面形成氯酸盐,所以能尝到臭味和苦味,以及盐味。

百分九十九点九,民国时的东西,最早早不过洪宪。

再看价格一百二十万。

别说民国,既然是同、光时期的宫廷珐琅瓷,都卖不了这么多

崔立顿时就泄了气“走眼了”

“也不算走眼的太厉害民国还是有的”

回了一句,他也叹了一口气严格来说,他也走眼了。

照片里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没问题,但哪知道实物这么白

“一件东西,没必要纠结”李定安又拍了拍崔立的肩膀,“看其它的吧”

“谢谢李老师”

要不是李定安,他说不定就栽了。

李定安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他和丁立成关系那么好,何况要不是崔立,他也见不到幽塞和手套,于情于理,都不能看着丁立成的学生上当。

两人又走到下一座立架前,崔立指了指照片里见过的那支圆法勺。

这次的色泽倒是对,黑里透亮,但有了前车之鉴,李定安看的格外认真器形、包浆,纹饰

看了近五分钟,他才放下东西,脸上露出思索的表情。

崔立的心又提了起来“李老师,这件也有问题”

李定安摇摇头。

正因为没问题,他才觉得奇怪。

像之前的两件欢喜佛是从拍卖会上拍来的,神珠宝不知道,但顶多民国初,所以他就以为自己和崔立都有点异想天开了这里的东西和清皇陵没什么关系。

眼前这一件,却又成了清三代不,至少也是乾隆前的物件

锈层够厚,至少埋了三百年以上,出土不超过三十年。

纯正的黑漆古,说明气候和土壤相对干燥,恰好也与保定的气候、清西陵附近的土质相符合。

当然,也有可能是从xz或青海流出,上了拍卖会,又被温总拍了回来。

就像那件欢喜佛

“先别急,我再看看”

李定安放下了法勺,挨个立架看。

铃、索、钩、斧、钺、戟、幢、盖、橛、刀许多都是从印度教中的兵器演化而来,其中还有一根铁锏。

嗯,锏

印度教哪有这物件,佛教也没有,只有鞭,就道教中偶尔见到锏,密宗更不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