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应该稍高点,但如果站在“大明宁王朱宸濠夫妇画像”的角度,百分百属于“历史重大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妥妥的一级文物。
不能卖,估价也是白估
杨丽川又放了回去,项志清打开第四幅,而后,顿然愣住。
知道发现了更了不得的好东西,其他人猛往前凑。
一幅题像,没有任何衬景,和老早以前的语文书上的人图插图别无二致白中泛黄的丝绢,画着一位带斗笠的和尚。
题为不语小像,不语是谁,当然不知道。
三方钤印不语、耕山、颠而不巅听都没听过。
问题是太有辩识度,无论是衣着、面相、以及神情,与故宫博物院收藏过的个山小像足有八成相似。
连陈静姝都能一眼认出来,何况是他们
看技法与笔意,却与那一幅截然不同
衣皱如剑,利似刀削。须似披麻,纵横交搭,笠孔错落,疏密有间斧劈皴、披麻皴、米点皴,山水画中的经典技法,却用来画人物,也就八大山人干过。
笔简意赅,形神兼备,惜墨如金,笔力娴熟老辣,萧索孤寂跃然纸上。正如郑板桥的评价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杨丽川看了好久,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故宫那幅是他朋友黄平安画的,但这幅不是”
“肯定不是看这里”项志清指了指题中的“为余作此”
自己画的
再看时间,“时年五十有一”,是他请黄平安画个山小像的三年后,所以十有八九就是照着那幅临募的。
关键的是前面半句路过子宅,家小安康
史学界公认,八大山人无后,那这怎么说
全推翻了。
吴湘有的忙了
项志清继续往下翻朱元璋、朱棣、朱权、崇祯、马皇后、徐皇后、周后又是七幅。
如果只论经济价值八大山人传世作品三百余幅,光是上拍纪录就有一百多条,最高的一亿多,最低的也要三千多万。
画上无跋无款,不好推断具体的创作时间,但看画风,不比不语小像早,应该画于五十岁之后,已是创作成时期。
反正不管怎么估,都不会比唐寅的那一幅低。
但是,同样的道理,这七幅全是题像,从考证历史的角度考虑,已经不是值多少钱的问题
项志清收好最后一幅画,欲言又止,犹豫了好久。
其他人也是类似的表情,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李定安洒然一笑“放心,没准备卖”
众人神情一松,竟齐齐的吁了一口气。
何安邦如释重负,拍了拍李定安的肩膀“不卖就好,害我担心了一整夜”
“就算我想卖,也得有人敢买”
李定安既感动又不解“你们不远千里,就为了来劝我”
“不止”何安邦左右瞅瞅,“你先说,宝藏呢”
李定安故意逗他“这还不够”
“你痛快点我说的是金锭和银锭”
“哈哈你早说啊”
李定安提起囊匣,顺手一掀半米见方的木箱,鸡蛋大小的银锭堆到了顶。
何安邦精神一振,拿起一枚。
上圆下平,清代十两馒头银,色泽温润,通体银灰,五面光滑,底部有细密的蜂窝状。
顶部铭刻有戳记从右到左依次为嘉庆三年六月、江西官银、号壹拾俩、南昌县。
没什么包浆,而且挺亮,乍一看,就像是仿的。
真假不用怀疑,无需辩认,何安邦顺手一丢,又拿起第二枚。
四四方方,标准的江西十两方宝,戳记为道光元年安福县官银。
拿起第三锭,又成了万载县的马蹄银。
再往箱子里看,形状不等,大小相近,全是十两官锭。
值点钱,差点的两三千,贵点的四五万,这一箱应该有个两三百锭,旁边还有两箱,也装的满满当当。
是不少,如果上拍,两三百万还是有的,但要说是宝藏好像扯不上
何安邦也懒的问,又掀开第二箱。
这次大了好多,全是五十两,有雍正船形锭,有乾隆马蹄银、有嘉庆方宝,也有光绪时才有的牌坊锭。
都是拳头大,将将一箱,但比起刚刚那三箱,价格只高不低。
价格最低的是乾隆马蹄银,因为在位时间长,锭形又最常见,一锭也就七八万。嘉庆方宝稍好点,拍卖成交纪录都在二十万以上,最贵的是雍正官银和牌坊锭,一锭多则上百万,少则七八十万。
细细一数总代约摸百来锭,也还行
掀开第三口,何安邦点了点头终于有了点宝藏的样子。
其他人的眼睛都不由的眯了一下黄澄澄,亮晶晶,有金锞子,有金饼,也有类似珐码,以及两头宽,中间细的束腰形。
小的如指肚,也就一二两,大的如拳头,标准的百两金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