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与一件文物有关朱熹的弟子郑性之是理宗时期的权臣,他手下有一个官员强夺了沈姓富商的一处豪宅,然后又把这座宅子献给了郑性之。
但自从郑性之入住后,宅中怪事频发明明晴空万里,树梢都不见动一下,正堂中却能生出阴风。明明是万籁俱寂的深夜,堂中却会传出类似呼噜声样的响动。
郑性之不明所以,请了高人做法,具体过程不知道,反正之后就将堂名改成了清风堂。
再之后,风没有了,怪响也没有了,平平静静的过了几年。
但到第三年,又有怪事发生了一到下雨天,清风堂的石壁上就会显出了一个人影,天一晴就会消失。
郑性之吓的不轻,命人把墙拆开,结果挖出了一具骷髅。再一看,石壁上竟然被抠出了十多道深槽。
原来,当年官员抢夺毫宅时,竟然把宅子的原主人活生生的砌进了墙里。
官员被抄斩,豪宅发还沈氏,所以这件事流传极广,史称“清风堂尸迹”。
沈氏后人还专程记在族谱之中,到明朝时更是刻成了石碑,代代相传。
建国后,沈氏后人捐献了位于嘉兴的沈氏园林,大运动时期遭到破坏。新世纪初,浙江文物局和浙江古建筑研究院联合重建,挖出了这块碑,现在馆藏于“江南古建筑博物院”,名字就叫做清风堂碑。
中国考古学通论中有相关内容,但主要论述的是清代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只是提了一句清风堂牌,并没有提这块碑的来历。
李定安之所以知道的这么清楚,是因为元代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义的南村辍耕录中对清风堂尸迹记的极为清楚,还做了相关的科学解释尸油和血液渗透到了石壁里,干燥的时候不太明显,发潮的时候油迹就会显露出来。
所以,旁边的这几位同学不一定能想的起来这块清风堂碑是什么东西。
但要说超纲,还真没有。南村辍耕录本就是宋元时期考古相关的重要著作,不然李定安也不会想着从这本书里搜寻铜椁和赤金摩睺罗的来历
还有三道论术题
一、治天下匠。
这也是一则典故,也同样与一件文物相关,主角也是丞相。
元史耶律楚才传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成吉思汗,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
楚材曰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闻之甚喜,日见亲用后赐有秃该可敦成吉思汗的妃子,被他抢来的时候就带有一儿一女,算是继子继女之女为鸾胶续弦妻,赐金弓,铭“治天下匠”。
这把弓晚清的时候都还在,收藏于清朝内廷之中,慈禧过寿的时候移到了圆明园,现在已经在大英博物馆里了。
同样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也有相关内容,但被归类在“圆明园流失文物”相关的目录下,同目录中还有圆明园印、四十景图、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等国宝中的国宝。
与之相比,这把弓就不是那么显眼了,所以别说“治天下匠”这四个字的出处,旁边的同班同学有没有记住那把弓都是个问题
第二题浅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观点。
这句话出自明代的园林著作园治,意指“天人合一”,所以还涉及到了道家和佛教思想。但相对而言,这道题要稍简单一点
三、两宋皇室墓葬品的种类及特点。
这道题就更过分了。
这么说吧
北宋末年,北宋帝陵先是被大齐皇帝刘豫大规模的盗掘了一次。
金朝入主中原后,为镇汉人王气,不但又挖了一遍皇陵,连墓砖都敲成了渣。
蒙元来了后,还是为了镇汉人王气,帝陵方圆五十里内,“尽犁为墟”。
同样的,南宋帝陵也是这样的待遇杨琏真伽不但盗走了所有的宝物,不论男女,骨头全被敲成了渣,又混合猪狗牛羊的骨头埋在地底三丈之下,又在上面修了一座十三丈高的白塔
说白了,这两处是连盗墓贼见了都绕道走的地方。
相应的,无论是考古学通论,还是已有的论文文献,也只是从墓葬布局、建筑特点、结构风格,以及壁画及砖雕方面论述,有关墓葬品的内容真就不多。
也就发现宋代藩王墓葬的地方文物志、博物馆志有相关记载,或是两宋与之后的杂史,就比如之前李定安查过的南村辍耕录、续弦简录、困学斋杂录、齐东野语等笔记体史,有两宋时期帝、王葬礼相关的描述。
又算不上超纲,因为这些资料研究宋、元、考古相关课题的重要依据。但平时研究的都是瓷器相关的知识,现在猛然间要从“种类”,“特点”方面论述,能答上来才怪。
所以李定安才会觉得奇怪,怎么突然就会出这么多的冷门考题
肯定和他有关,但绝不是特意为他开绿灯,他脸再大,也没大到这种程度。
李定安怀疑,应该是他之前带回来了摩睺罗和铜椁,让丁院长、吴教授萌生了开发这方面的课题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