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两人干了一架,但赵惇没打过,反倒被李凤娘抓破了脸没办法上朝,赵惇借口思子悲痛,在后宫躲了整整七天,同时又请国丈李道和国舅苦劝,李凤娘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一半
她答应,可以由礼部主持殓丧,但必须请高僧名道布道场讲经,所以葬礼不是一般的不伦不类而赵振的铜椁银棺也是在这个前提下,由造办局打造的
连皇帝都惹不起李凤娘,何况是大臣所以皇后怎么说,造办局的官员就怎么办,也因此,赵振的棺椁也造的不伦不类
因为同为鲜卑之后,杨琏真伽与鲜于枢相交莫逆,挖出赵振的墓葬之后,他就半卖半送的把其中的一部分给了鲜于枢。这些在鲜于枢的困学斋杂录中都有记载
到明初,鲜于氏落没,再之后,这些东西就流传于江浙一带如今存世的不多,各位老师眼前的这口铜椁就是其中一件”
李定安讲的不急不徐,与此同时,几位专家,包括王秘书也在不停的点着手机。
无一例外,都在查李定安所说的这些史料。但他们发现根本就跟不上李定安的速度。
不单单是因为这些史料不在同一家图书馆,而是目录太多。
就比如一部困学斋杂录,搜倒是好搜,就在四库全书里,但没有一键到达的链接,所以要先翻开四库全书,再翻开史部,再翻史评,再翻杂类载记都还没翻到,李定安就讲过去了。
没办法,只能分开查,你查第一本,他查第二本好不容易查到具体资料,正准备看,却发现研究室里没声音了
谢教授下意识的抬起头“李定安,继续讲啊”
“啊”李定安反倒被问懵了,“谢教授,我查到的就这么多,都讲完了”
讲完了
谢教授愣了愣,看了看手机里的资料,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同样的,其它几位也反应了过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顶个的懵。
要说没讲清楚
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李定安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个个都听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是李定安查到的资料不全
别开玩笑了这些资料横跨宋、元、明、清四朝,上下近千年,涉及七八个分类,有正史、野史、笔记体史、杂记、史评、诗评、话本可谓是全的不能再全,多到不能再多。
正因为全,也正因为多,也正因为在场的都是顶级的专家学者,所以他们才明白其中的难度不比大海捞针的难度低多少,所以别说一夜,给他们一个星期够不够
这还得是给他们配个经验相当丰富,相当给力的助手团队的前提下
杨教授皱了皱眉头“真就只用了一夜”
“确实就是一晚上不过运气比较好,国博的两位同事也非常专业,所以查的很快。”
捡漏当然得看运气,但从来没听说,查资料找证据也要看运气的
杨教授呵呵一声,直接把“运气好”三个字过滤掉。然后看了看成司长,又转过头,看了看正乐呵呵的吃瓜的马献明,一脸的狐疑“马所长,国博的资料员有这么专业”
马献明差点笑出声扯什么淡
方志杰和舒静好真要那么厉害,还能留在国博早进部委了
厉害的是李定安而已。
要不然为什么他研究的进度那么快
不单单是研究方向没有偏差,实验数据没有错漏,更因为论证索引的资料查的快。
他只是大致的浏览了一遍相关学术和故宫以及国博的资料库,就跟印在了脑子里一样。但凡需要的时候,一个助理两个资料员才准备挨个资料库的翻,李定安一口就能指出具体的目录,具体的索引链接。
就这记忆力,顶得上计算机组了,你让其他人和他怎么比进度
马献明笑而不语,表情还那么怪,杨教授就明白了根子还在李定安这里,和国博的资料员的关系不大。
再转过头,他又惊了一下其他几位还好,包括谢教授和几位专家,也包括肖院长,表情都和他差不多,除了惊讶,就是好奇。
但奇怪的,吴湘、王秘书,甚至是领导,都是老神在在,好像早就知道
再一想李定安的年龄、身份,再和他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做一下对比,杨教授突然就有了答案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处
怪不得他能在国博负责项目
正暗暗诧异,丁院长、陈叔才等人的研究也告一段落。正好白如也拿来了相关的检验数据,几人顺便停了下来。
丁守义接过报告瞅了一眼,又递给了陈叔才,陈叔才看了看,又递给了项志清,项志清瞄了一眼,又递给了张教授。
这位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原宝鸡青铜博物院的院长,专门研究青铜器和各朝代礼器,及金属明器,绝对是权威专家中的权威专家。
不过他的脾气有些直,属于眼睛里从来不揉沙子的那种,手底下的研究员稍有疏忽,就是一顿臭骂,甚至部长都被他怼过。
但是今天却一反常态,,李定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