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学生还配助理?(2 / 3)

民国著名画家“四任”和萧俊贤的几幅作品,又看了杂器,李定安来了收藏室的另半边。

这边全是瓷器,整整四座架子摆的满满当当,从汉代的无釉陶罐,到民国时期的五彩瓷,几乎每个朝代的瓷器都有。

珍品很少,但精品还是有几件的,最亮眼的两只晚清时期的粉彩细颈瓶。

上面有“储秀宫”的款,说明是“慈禧”时期御窑出来的东西,称一声“御用之物”也没问题,每一只都能值个百多万。

看完御瓶,李定安又走向另一座木架,大致扫视了一圈,看到两只青花碗时,他眼睛一亮。

色泽很艳,也很亮,代表年代并不久远,最早也就是清中晚的东西。也没有土泌色,说明并非从墓里挖出来的。

李定安好奇的是这两只碗上的花纹造型并非青花瓷常见的渲染技法,也非传统的“以形写神”,更没有什么气韵、意境

说直白点,这上面的就不是国画,而是有点像油画叶就是叶,枝就是枝,细腻逼真,立体感极强。

再仔细看,还真用的是油画的经典技法几何分割构图。展开整只碗的画面,所有的图案完全可以囊括进一个圆当中,单独的区域则是圆中套圆,不停的套,不停的分割

还真就少见

李定安下意识的把碗拿了起来,刚一上手,他又顿了顿。

还是釉上彩

简而言之,就是先高温烧一遍,使泥胎定形、成釉,出窑后再在釉胎上做画、上彩,然后再次入炉,低温固化颜料。

一般的青花都只烧一遍,所以叫釉下彩,也有入炉两次的,叫“青花加彩瓷”,一般都是在青花釉上面再加其它颜色。

像这种先烧原釉,再在釉面上加青花的很少见,但也算不上珍贵。

因为从工艺的角度来说,完全多此一举。

这就更加奇怪了

所以,李定安看的格外认真,也格外的仔细,不但看,还使劲的摸。而越摸,他就越觉得不对劲太硌手了

釉上彩也注重立体感,有的时候为求生动,上色的时候会特意加稠颜料,使图案凸出釉面,但这摆明不止是“稠”,感觉更像是“堆积”出来的

再仔细感受,感觉和这段时间研究的那批蒙古瓷有点像,都像是浮雕瓷,不过区别也很大蒙古瓷是“刻”,而这只瓷碗感觉像是“堆”。

除此外,这只碗用的是普通的颜料,蒙古瓷用的则是珐琅彩

嗯,不对普通颜料哪有这么亮

不但亮,照着灯光的时候,上面的花纹还有一种“亮晶晶”的感觉,就像女士常有的那种唇彩,闪闪发光。

有点像珍珠的色泽

嗯,珍珠

好像清代宫廷御瓷当中,确实有一种瓷器用的是珍珠调色。不过据史料记载,早在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一把火给烧光了。

不但烧光了东西,连技法也失传了,所以后世想仿都仿不出来

嘿哟我去

想到这里,他猝然一愣,猛的把碗举了起来。

没错,就是闪闪发光

就是珍珠粉调彩

又捡漏了

没一丝犹豫,李定安打开了系统,一刹那,被那一长串的零给震的心尖儿发颤。

再一看具体信息,眼中流露出几丝迷醉和狂热,更多的则是自豪。

看吧既便没用系统,哥们这眼力是不是也没拉胯

再看底下的备注,李定安竟然有些心荡神摇。

稀世之珍

捡到熹平石经的时候,都没出现过这四个字

舒静好又好奇的凑了过来“这只碗怎么了”

“哦”他吐了口气,定了定心神,“比较少见,伱也看看”

她下意识的接到了手里,仔仔细细的瞅了瞅“嗯,釉上彩”

李定安点点头“还有呢”

“嗯还有”

舒静好睁了睁眼睛,“感觉和这段时间研究的稍有点像”

这段时间研究的那不是蒙古瓷吗

高胜东眼睛一亮“我也看看”

舒静好递给了他。

盯着看了几眼,高胜东又陡然一叹“噢这是浮雕瓷,应该仿的是浮雕青花,但仿的不伦不类一般的浮雕青花是刻,蒙古瓷也是刻,但小舒你看,这只碗上的花纹并不是刻出来的,而是堆上去,贴上去的

还有这色,也不是纯正的颜料,绝对是加了化工原料,所以才会这么亮”

舒静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李定安则是暗暗叹气高胜东又打眼了

果然,真要那么多人认识,哪能轮的到自己

这玩意也就更不可能被系统评定为“稀世之珍”

看了几眼,高胜东也放下了碗。

到了这里,屋子里的东西基本上算是看完了,李定安大致算了一下

虽然没看,但那幅周臣的秋山劲松大概率是真迹,只这一件,估计就应该在一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