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是好事
老人的心情已平复了很多,语气也很委婉“我经验有限,而且是第一次见这东西,所以只有七八成把握,老板还得再找人看看。”
从事古玩行当的人,很少会把话说满,比如看不懂,其就是“假货”的意思。又比如“好东西”、“七八成”其实就代表两个字真的
李定安秒懂“不用,我相信老先生的眼光”
“多谢夸奖”
老人想了想,“再冒昧问一句如果是真的,李老板是准备收藏,还是出手”
“这东西还能出手”李定安一下来了兴致“出手的话,能卖多少钱”
能卖多少钱
老人懵住了,旁边的经理、店员同样懵住了。
只是照惯例客气一下,你还当真了
你是没尝过专政的铁拳有多硬吧
老人尴尬的笑了笑“李老板,我说的出手,是指博物馆、图书馆之类的机构,价格也不会太高。如果是可以正常交易的文物,自然是按照市场价格。
但像这种法律明文禁止交易的,最多也就十万块当然,你要有特殊的渠道,就当我没说”
什么渠道,唱铁门铁窗泪的渠道
李定安叹了口气。
其实看到“国宝”两个字,而屏幕上显示的预估价格只有十万的时候,他就想到了。
这样的东西谁敢买,又有谁敢卖
“开个玩笑不知道老先生有没有博物馆或图书馆的熟人,要是有,还请代为联系一下”
“我现在就联系人”
老人的效率很高,说打就打。电话里的人一听发现了熹平石经,有七八成是真迹,激动的声音都颤了
“关老师,请务必帮忙把人留住了,我一个小时不,四十分钟就到。”
见李定安点头,老人又劝“客人不着急走,伱们注意安全”
挂了电话,经理又叫了外卖,几人边吃边聊。
“李老板看着年轻,这眼光却顶尖,请问贵庚”
“二十二,去年夏天刚毕业”
一老一少,再加一个中年经理全愣住了。
看出他岁数不大,但没想到年轻到了这个份上
经理又问“那是家学渊源,还是学的考古专业”
“都不是”
李定安含含糊糊,“平时喜欢看这方面的书”
“年少有为,了不得”
“您过奖”
就这样一个吹棒,一个谦虚,顺带着吃完了一顿饭。
店员又泡了茶,三个人端着茶杯吸溜着,门外传来一阵响动。
一个,两个,三个不大的功夫,进来了好多穿白大褂的。要不是后面又有人抱着好几件仪器进来,李定安还以为谁打了120。
然后,一位穿着行政夹克,相貌普通的中年人踏进了老残居。
“何副不,何馆长”
老人很是吃惊,连忙站起迎了上去,“您怎么亲自过来了”
“这可是国宝,不过来看一眼,实在不放心”
和老人握了握手,他又仔仔细细的打量着李定安,满脸惊讶“这位就是李老板,够年轻的”
李定安伸出了手“你好”
何副馆长握住,用力的摇了两下“久等”
“客气”
“真没客气,这可是国宝”
何副馆长笑眯眯的,“也就是你岁数太小,不然我肯你给你做个揖”
李定安愣了愣“言重了”
这人挺有意思啊
关德海居中介绍,何安邦来头不小国博的副馆长。
但说话很幽默,也很随意,聊了一阵,两人竟然是越聊越投机
调试好仪器,研究人员开始检测,看这些叫不上名字的仪器,李定安就知道,博物馆相当重视。
转了一圈,看到上面“荧光”、“拉曼”、“热释”、“光释”等专业名词,李定安虚心求教“关老师,用这些仪器检测的物质是什么,石头”
“不是石头本身,是油和墨石经并不是直接在石板上刻字,而是要先进行粉刷之类的处理,然后书写,之后再凿刻虽说过了近两千年,但经石上肯定还有油墨的残留物”
“学到了,关老师渊博”
“你别和老头子客气”
话没说完,一位研究人员过来,把一张纸递给了何安邦。
他接过来,“哗”的一抖,然后,就不动了。
什么意思,就那么几行字,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吧
李定安有些狐疑,想着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又听一声长叹
“真的”
何安邦徐徐的吐了一口气,“各项数据都证明,这一块石砖就是源自东汉灵帝时期、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唰”
不论是关德海,还是经理和店员,更或是研究员,全都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