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张胜和张虎还在孙国主手底下冲锋陷阵,遇到二人还得点头哈腰,行礼呢
所以当初在云南,张虎面对李定国和刘文秀两人的发力,根本阻止不了永历帝进入昆明。
而今,随着孙国主的中年再创业,这个问题就这个抛给李定国了。
昔日孙国主手底下的张胜、张虎控制不了局面。
现在李定国手底下的靳统武就能控制住局面吗
永历朝廷连孙国主都不服,都小动作不断。
一个靳统武,能干多少事能碾几颗钉
白文选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这才再次进言。
就连他这个西营昔日前军主将,现在永历朝廷王爵。
都感觉自己回到昆明后,面对文武百官,很多事情会束手束脚。
以靳统武的资历和地位,回到昆明后的情况,可想而知
“文选,前线缺乏大将,要是你回到昆明后,孤可就孤掌难鸣了。”李定国长叹了一口气。
他现在是真的后悔那么对待刘文秀了。
这军国大事,无论是前线战事,还是后方政事,都极难处理。
孙可望昔日是任命刘文秀和李定国为两路主将,再辅以冯双礼、马进忠、白文选、王复臣这些西营都督级人物,和南明大将的。
他自己则是坐镇贵阳,总览全局,云南则是派王尚礼和王自奇镇守。
这样布置,其实就突出了一个字稳
四川的白文选和王复臣都是都督级人物,所以他们之间的地位和资历大体平等,谁也不能服谁。
所以需要刘文秀这位西营王爷,前往四川主持大局,协调一方,如此一来四川的局势才能够稳定。
在湖南也是同理,冯双礼是西营都督,马进忠是南明大将。
两人不仅地位和资历相当,而且还不是一个阵营出身。
所以派遣李定国挂帅,以李定国西营四王之一的地位,才能够压住马冯二人,一致对外。
同样的道理,长江之役时,孙国主为什么会启用刘文秀为帅
还不是因为前线的大将,冯双礼、白文选、马进忠、卢明臣等人地位大体相同。
如果任命其中一位为主将挂帅,其他人肯定心里不服。
所以只有孙国主自己亲自出马,靠着自己的国主身份,才能让众人心服,保持大军的状态的平稳。
而那时候孙国主因为自己亲自出马,败在了岔路口,折了自己的威望,所以不愿意亲自统兵东下。
既然如此,启用刘文秀这位四王级别的人物,挂帅出征,就是孙国主唯一的选择了。
还是一样的道理,现在的清军多路来犯。
西营四王只剩其一,西营六都督,也只剩下个白文选了。
李定国要是让白文选再返回后方,谁来替他独挡一面啊
总不能让高文贵去对付吴三桂吧
要是真这样干了,别的不说,没有了白文选的坐镇,明军自个都不放心
吴三桂这种名满天下的人物,刘文秀都败在了他的手中。
李定国就算不亲自出马,也该派四王级人物去对付。
就算派不出四王级别的人物,也应该派一名都督级人物去对付。
要是连都督级人物都不派,派了手底下名不见经传的高文贵和吴子圣去对付吴三桂。
仗还没开打,清军的就先提三分,明军的士气就得先降三分
所以白文选是抽不开身了,无论如何,只剩下这么一个大将的李定国,都不会允许他离开大军。
西营的现在的这种情况,李定国看着这一年失去的大将,不得不后悔啊。
短短的一年时间,人才济济的西营,不得不上演出一副,滇中无大将,统武为丞相的画面了。
若是刘文秀、王自奇、王尚礼、冯双礼、马进忠这些人还在,他李定国又怎么如此忧愁呢
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无论如何,人死不能复生,李定国只能和白文选相依为命,撑起南明危局了。
“晋王。”白文选闻言还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多言。
西营现在是顾头不顾腚,顾腚不顾头。
在还没有遭到咱大明朝毒打的白文选看来,相比朝廷,还是清廷的危害更大一些。
所以他最终决定,还是和李定国配合,先把清军驱逐出贵州,再回过头去整理内政吧。
“统武,抽调三千精兵,火速回返昆明,督办粮草,不得有误”李定国郑重开口,拿出了自己的晋王令箭。
“是”靳统武接令,不敢违背李定国的军令,连忙出帐而去。
“文选,黔国公忠于王事,王应龙和龚彝又是常年经手政务之人,有了统武的三千精兵撑腰,大军的粮草就不至于如此了。”李定国感慨道。
“晋王说的是。”白文选附和。
只不是不知为何,他心头的阴霾总是未曾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