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乾隆:王亶望他敢报大捷?(2 / 4)

“今儿是好日子,让御膳房准备酒菜送到船上来。”

“纪昀,作诗助兴。”

“嗻。”

众大臣也反应了过来,各种拍马。

突然,乾隆的笑容凝固住了,他看到岸上有一骑快马狂奔而来,换乘了小船。

敢在皇家园林纵马奔腾的只有军情信使。

不会又是什么坏消息吧

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这艘小船。

划船的侍卫似乎也感受到了压迫感,起身大喊道“报捷,报捷。”

呼,船上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报捷好啊,小捷大捷都没关系,只要是捷。

“报,浙江巡抚王亶望报捷。”

乾隆拆开一看,脸色十分微妙。

第一遍没看懂。

于是又看了第二遍,才勉强看懂了。

这份军报所蕴含的语言艺术登峰造极,太烧脑了。

大意就是

杭州将军瑞明指挥失误,连累三军,杭州失陷了,八旗没了。

巡抚王亶望突围出城,杀了一个回马枪,歼灭了李逆麾下最精锐的西北刀客军团,斩首悍将苏十八。

对,王亶望就是如此的胆大包天,厚颜无耻。

报捷军报全是水,睁着眼睛说瞎话。

军报的末尾,还有宁波、台州、金华、严州知府的联合署名,以及十几個知县士绅的签名手印。

这大大提高了谎言的迷惑性。

纵然是乾隆,也觉得这个战绩至少有7成是真的。

一时间,杭州失陷的悲伤也被冲淡了。

因为他的心里也清楚,江南贼兵已经气候。江宁守不住,杭州一样守不住。。

“诸位臣工,怎么看”

和珅没有开口,不过和他关系极好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开口了

“臣觉得,有功当赏,有罪当罚。王大人虽有战功,但失城罪大,应该降职。”

于敏中抬起眼皮

“老臣附议。但浙江这摊子总得有个人先支撑起来。当有一老辣干吏,据守浙南山区。”

3日前,王亶望的侄子入京。

王爷军机的门槛都踩了一遍,送出去15万两银票。

这乃是他在甘肃布政使任职上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

下面拉拢好同仁属官,按品级分银子,没人点炮。上面打点好重臣亲贵,没人掀盖子

如此一套组合拳,直接把乾隆当瞎子都行。

旱灾水灾随便报。

在历史上也是如此,若不是因为大军遭遇连日大雨,影响了行军,虚报赈灾的事恐怕乾隆永远都不会知道。

沉思片刻后,乾隆下旨

“着王亶望降三级留任浙江,以道员之身署理巡抚。依托浙南山区构筑防线,抵御贼兵。”

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

“准王亶望在浙江自行募集兵勇2万人,浙江今年的赋税不必押解进京,就地充为军饷。”

“皇上英明。”

因为处置了王亶望,乾隆又突然想起了一个人湖广总督陈辉祖。

一时间,心里不大痛快。

“传旨,湖北教匪糜烂一省,损兵折将。陈辉祖身为总督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交部议罪。巡抚周宝昌降为郧阳知府。”

众人一听就明白了,陈辉祖完了。

刑部都察院那帮人都是人精,揣摩到了圣意,肯定不会留情。

“皇上,奴才请旨,湖北的善后谁来负责”

“刑部右侍郎王杰,迁湖北巡抚,即日出京。”

“嗻。”

王杰,陕西人,年过五旬。

属于朝堂里少有的廉洁正直之人,不朋不党,相对独立。

和珅本想推一个自己的人去湖北填缺的,谁料圣心独断,想起了这个老家伙。

于敏中微微闭眼,他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皇上开始任用那些直臣孤臣了。

前有钱峰,后有王杰,那个马忠义也算是半个。

都是没有根基,没有站队,也谈不上什么家世的角色,却是简在帝心。

不过,不足为虑。

一群拉磨的驴而已,若不是重活儿苦活儿,哪儿轮的到他们上

倒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要上心。

否则自己百年之后,他们要被人坑麻了。

二儿子于时和跟着自己在京城混。

虽说心眼谋算见长,可跋扈霸道也见长。以为这官场掰腕子,都是比大小,谁的顶子大,谁就能赢。

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有很大的盲区,容易跌跟头。

大儿子于运和,虽读书有天赋,人也勤奋踏实。却因读书太多,做事循规蹈矩。书信中时常透露出一种希望做出点耀眼的成绩,打稳入仕根基的想法。

想法很务实,但不适用于世家子弟。

平民子弟若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