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进京!(3 / 4)

仅供参考,过于抽象,过于粗放,甚至可以说,误差到了无法接受的程度。

李郁评点,只能参考地名,山河名字,其余的一概不能信。

比砖家的话,还要不靠谱。

范京借口夫人生病,半个月内都未去衙门,以重金访名医的名义,在常州府西,松江府南游荡。

每到一处,先是钱寻找当地老人,然后再实地查访,绘制地图。

按照李郁的要求,大约是5里为一格。

虽然说这5里,也只是靠人感知,并不精确。

可有意识的科学,总比无意识的浪漫要好。

尤其是河流的宽度、深度,一定要从附近老人口中打探。

过于离谱的,还需要实地验证。

坐船,用铁线垂到河底。

实际上,除了范京这一路,另外漕帮也有一路人。

李郁命令谭沐光,探查从太湖到黄浦江,从太湖到东海金山卫码头的内陆水系。

以千料平底船能够通航为标准,

凡是宽度、深度不达标的河段,都标注出来。

他会尽快派人疏浚加宽,以漕运的名义。

打通海陆水运大循环,实现兵员的快速调动,非常重要。

在江南作战,必须利用好水运后勤支援,和战舰火力支援。

这叫主场优势

东山团练,强势扩军500人。

全部是种田的汉子,包吃住,每月饷银1两5。

即使是富庶的江南,吃不上饭的人也很多。

募兵很容易。

无论是吃官饷,还是吃私饷,都是一份抢破头的职业。

募兵现场,甚至就放在了府城外。

这种大摇大摆的姿态,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

黄文运是不会吭声的,他俩算是密室盟友嘛。

朱珪大为震惊,找上了黄文运谈了许久,看离开的神情似乎谈的不愉快。

回去后,他就写了密折,令亲信家人携带去京城。

内容,无人可知

李郁犹豫再三,没有令下令干掉送信人,而是放任他去了。

赌,总要担上一些风险的。

而朱珪,竟然托人给自己带了一句话

“你是个聪明人,不要被别人当枪使。”

李郁阅后,竟生出了一丝愧疚。朱老头,真是个厚道人啊

不过,在造反大业面前,个人情感微不足道。

谭沐光亲自带队,押运漕粮北上了。

这是他作为苏帮大哥的职责,没有理由推脱。

足足60多条漕船,最小的1000料,最大的2000料。

挂着漕帮旗,朝廷龙旗,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打头的船上,还挂着“天庾正供”的旗帜,以示身份。

打出这个旗,漕船就是三千里大运河上的霸王,仅次于漕运官。

任何商船、民船见了,都得躲闪。

否则冲撞了漕船,造成损失,就要进大狱。

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属于“扯虎皮拉大旗。”

首船上,站在谭沐光身旁的是李小五。

他暂时卸任亲卫队长,加入了漕运的旅程。

目的不言而喻,沿途考察,收集情报。

有漕帮身份的掩护,这一趟几乎没有风险。

上一次,大运河的情报是来自“假冒赛里斯使团”,不够细致,不够全面。

这一次,李小五要在前辈的基础上,补齐这份情报。

为此,还配备了3名助手,分别负责测深、记录、瞭望。

“谭老大,到通州要多少天”

“预计20天。”

“交粮之后,我们就必须立刻返航吗”

“可稍作数日停留,但不能太久。否则仓场总督衙门会赶人。”

“为何”

“码头泊位有限,要给后面的船留出空间。”

“这一路上,官府会刁难查验吗”

“过清江浦,需要上岸到漕运衙门办理手续,打发一下小鬼。”

江南段运河状况不错,船队一路顺利。

说起来,这也是李郁的功劳,去年冬天疏浚过了。

而进入长江,谭沐光就紧张多了。

不停的观察风力,风向,还有浪头。

长江,可不是小河沟翻在里面的船只不知几多。

李小五也晕船了,吐了一次。

他的视线,看到了一处露出水面半丈的桅杆,非常震撼。

“沉船”

“对。”

“就这么放着不管”

“怎么管,长江里捞船太难了,船一旦坐底,就被淤泥吸住了,十艘船都拉不出来,只能等待它自己散架。”谭沐光转头,嘱咐手下漕丁,“记录一下,江南运河入江口,偏东2里,距离江岸约4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