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小时不到,就看见一块一块的碎片,慢慢拼凑成形,最后变成一只完整的白釉瓷碗。
众人一边看。
一边赞不绝口。
一方面是对两位工匠复原的手艺表示肯定。
另一方面,也是对两位选手对每一块碎片的位置烂熟于胸,而惊叹不已。
最后。
没有一片是多余的。
也没有少一片。
全部都是严丝合缝,刚好复原成一只完整的瓷碗。
两个人的结果都是如此。
这至少证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
两人挑选出来的这些瓷器碎片,都是来自同一只碗。
否则不可能严丝合缝。
能在一堆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瓷器碎片当中,那么短的时间,那么轻松的手法,分毫不差的挑出一整只瓷碗的所有碎片。
这份功力,就足以让大家惊叹了。
而至于这只碗是不是之前大屏幕上所展示的真品清末白釉瓷碗。
这需要相关的专家鉴定了。
这时。
主持人黄老师把之前在每只碗上刷了无味莹光粉剂的事情公布出来。
众人顿时恍然大悟。
检验结果,将变得准确又轻松无比。
马上。
评委组便戴上了特制的辨认眼镜。
同时。
摄像机的镜头上,也装上了一块特制的镜片,用来观察瓷碗上的莹光粉剂,并将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之上。
于是。
楚浙两省的朋友。
杨柳二人的支持者。
纷纷屏息以待,紧紧盯着大屏幕,等待着最终结果的出现。
第一把。
两人相同的时间完成。
且都没有差错。
平
第二把。
又是相同的时间。
虽然,柳如烟略有擦边的嫌疑,慢了一点点,但在规则之内。
所以。
这一把很关键。
谁赢了,谁就抢到了赛点。
很快。
大屏幕上。
结果出来了。
复原出来的两只白釉瓷碗,都是正品。
分毫不差。
也就是说,两人再次打成了平局。
看到这个结果,台下便是一阵骚动。
台上的评委,也是直呼有趣。
这两位天才的对决,真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让人叹为观止啊
这时。
杨辰看向柳如烟。
柳如烟也看向他。
两人眼中,都有惺惺相惜的味道。
比分00
两个平局。
那么。
最后一场比赛项目读白,就成了两人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局了。
休息片刻。
决定胜负的比赛,即将开始。
工作人员,将相关道具搬上舞台。
那是一幅长两米五,宽一米五的国画,放于舞台的道具桌之上。
国画之上,覆盖了一张用来遮挡的黑色布缎,黑色布缎很大,将整幅画都遮盖的严严实实,不露一丝信息。
比赛正式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在黑布之上,剪出一个直径三厘米的孔洞。
用来观察国画的信息。
每一位参赛选手,都可以移动三次观察孔。
只要在这幅读白鉴定的国画的有效范围之内,任意方位都可以。
然后通过这三次有限的观察,参赛者需要判断出这幅书画的真伪,以及名称作者等信息。
这个比赛项目,看起来好像挺正常的。
其实是今天这场杨柳对决当中,最难,也是最变态的项目。
判断一幅书画的真伪信息,除了望闻问切,还有考据,望气,和比较法。
但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能够直接,完整,有效的接触和观察需要被鉴定的书画作品。
仅凭一个三厘米的观察孔
说实话。
别说望闻问切。
就最基本的信息都看不全,怎么辨别真伪
怎么判断作品
有句话叫做蚂蚁摸象。
不窥全貌的前提下,大象,就是蚂蚁的宇宙。
所以。
对于一幅长两米五,宽一米五的国画来说,直径三厘米的观察孔,运气好的话,可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字。
又或者一个相对可辩的书画内容。
运气不好的话。
那就真的是读白了,啥信息都没有的那种。
所以。
这个项目,考得是眼力界,联想力,和书画知识储备,没错。
但也还有运气的因素。
国画讲究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