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扶苏没有感到喜悦,因为现在的扶苏,他已经不需要再依靠嬴政的奖励或者赏赐在朝中立足了。
恒阳宫早已经慢慢地成为了一座在朝中人人都难以撼动的大山。
其地位已经不是通过嬴政奖赏,就会被抬高;也不会因为嬴政责罚,就会被贬低。
恒阳宫成为了一个以扶苏为唯一领导核心的独立权力体系。
比起那些外在的赏赐来说,这个才是对扶苏来说至关重要的。
只是在外人看来,赵高被太子杀了之后,他们的皇帝陛下大肆地赏赐太子,让很多人都为太子高兴。
毕竟那本来就是扶苏应当的。
恒阳宫一时间成为咸阳城人人议论的对象,大家都在夸赞扶苏,说他做事很有秦人之风。
只是,庆功宴可就弥补不了了。
紧接着,嬴政又颁布新的礼仪法规确定扶苏的出行仪仗规模仅仅次于他的出行仪仗规模。
理由就是那个姚贾出的主意,说太子敬爱他的父亲,杀赵高、清君侧,孝义德行感天动地。
嬴政非常感激上天赐予他这样的儿子,所以做出这样的赏赐来。
整个大秦帝国独一无二的赏赐呦!
咸阳民众闻之,一个个都很感慨。说实话这事情干得不像是他们熟悉的秦王政的作风。在男人心目中,嬴政最得人崇拜是因为他很狠。
但是大家还是祝福扶苏吧。
民众也不傻,虽然感觉皇帝在憋着坏,但是他们也无能为力,做不了什么,只能就是看着事态接下来如何发展了。
毕竟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的太子,恒阳君这个人,就像是帝国的祥瑞、又或者是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在战国末年、秦朝初期,他本人就像是高山上的满月皎洁无瑕,又像是寒冷冬日里的光明温暖的火把。
对于帝国的子民来说,扶苏能给他们带来一种精神慰藉——希望。
不管眼下的痛苦到底是谁造成的,但是实践证明,嬴政不是那个能够结束他们痛苦的人,他只是加重了他们的不幸;而扶苏则是那个能够挽救他们于水火的人。
除此之外,最让民众热血沸腾的是,嬴政下令扶苏在外戍边,监军赵佗、任嚣五十万大军。
这件事一度轰动咸阳城。
扶苏已经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他似乎成为了民众心目中反战的代表人物。
大概是在经历了祖辈三代乃至四代的屠戮和杀伐之后,民众终于累了、倦了,终于认同了扶苏所追逐的政治理想。
只是有一点要言明,扶苏不可能成为皇帝后永远不打仗。
其实民众对一个人产生了个人崇拜之后,不管他做什么,在集群的作用下,群众始终都觉得他做得是对的。
老秦人一开始就是这么崇拜嬴政的。
不过现在,老秦人开始风向有所转变,他们和六国人一样,都开始崇拜扶苏。
这就奠定了未来扶苏如果开战,那在部分民众心目中,其战争的性质称得上是正义的。
言归正传。
庶民们不懂得监军到底是个含义,反正大家的理解就是,太子要出去打仗去了。
咸阳的民众都很担心扶苏,因为他们听说南越一带瘴气极其重,他们担心扶苏去了南越一带遇到毒虫蝰蛇之类,性命会有危险。
大家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对于秦始皇,最底层的庶民已经开始不再歌颂他了,也不敢对他外派太子这种大事做什么评议。
嬴政始终没有恢复谥法,他只是简单地通过一些手段,把扶苏变成了一个全天下人都在议论的人。
大家都在称赞扶苏"贤明"。
可恒阳宫里,扶苏却坐立难安。
扶苏还是察觉到了自己父亲背后始终有着庞大的政治精英群体为他出谋划策。
如此一连串的作为,都是扶苏意料之外的事情。
嬴政这样"大气"的不得了的人,忽然给他这么多赏赐,还要让他去监军南越之战,背后一定有人指点。
监军南越大战,和历史上监军秦国攻打匈奴战事完全不一样。
单从历史成败来论,扶苏去监军南越大战,这听起来是个完美的诱惑。因为只要去了,就可以接触军队,而且他这次将拿到军功胜绩回来,在军中的威信更胜从前。
扶苏也知道,光靠楚国两次战役,他在军中的威信还无法做到有嬴政那样的影响力,对于将士们的控制,扶苏也没有办法百分百做好。
所以去南越,扶苏会得到很多。但是,有得必有失,他在咸阳城的经营,很可能在自己离开之后,被嬴政全部毁了。
扶苏也预感到,那日选择站在扶苏这边的虎贲卫们,未来恐怕一一要被清算。
那就会让扶苏损失一些绝佳助力。有一批可以随时帮助自己的虎贲卫保卫嬴政左右,他为什么要让嬴政有机会杀了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