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而且即便读懂了也难以做到。
再加上,秦末楚国项羽一把火烧掉了大半,秦始皇又坑杀了很多儒士,毁掉了很多经书,
来来回回,真的经书已经没有几本。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给后世稍微懂得一些学问的人创造假书的契机。
谁人若是能写出像样的经文,安抚民众一时的痛苦,让他们听的高兴,届时再附上老祖宗的名号,自称是某个祖师留下来的传人,一些单纯懵懂的民众这就掉进了甜蜜的陷阱里。
看书的人万人追捧,造书的人势必笔耕不辍,财源滚滚。
假书也就越来越多!
而汉代假书这个问题,对后人的精神毒害威力是相当大的。
最典型的一个骗局,就要数德道经里那句后世人人广而传诵的道理。
说什么大器晚成,骗了无数老实人一辈子。
有的人努力了一辈子,等到真的老了,手上还是一个破房子,一个破碗,家里破破烂烂,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就。
有的人老了,倒是家里有钱了。可是年轻时不爱惜身体,中年时过度透支,等到家业成了,人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也享受不了福。
甚至突如其来的家庭条件改善让他十分地不适应,觉得多年卑贱的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生活,没过几天咯噔走人。
可就是这句话,勉励了无数人,让无数人打了鸡血去拼搏去奋斗,去追求某个东西。
但是人家老子根本就没说这话。
《德道经》原文本说,大器免成!
这句话的本意也就是民间有智慧的人自己经常说的那句,“小富在勤,大富在天。”
真正的道理意思都是一样的!
如果想要得到大的成就,大的富贵,你得看天意,也就是运气。有那个运气,你就上去。
没有,伱就安安心心在家待着,做你的闲鱼,一辈子平平安安舒舒服服,享受清福。这本来就没有错!本来人就应该这么舒舒服服、轻轻松松的生活!
而衣食温饱,稍有余钱,这是自己稍微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但是很多人都被大器晚成这句话骗了。
这句话骗人说,要努力、要吃苦、要自律、要忍耐。
中国古代从未有心理学,但是驾驭人心那一套,实在是恶毒。
不知不觉间,又一批老实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被人坑害了。
大器晚成,这就是后世鼓吹人奋斗的来源吧。奋斗本身是好的,活着就得干点事情。但是当大器晚成被鼓吹的时候,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过分地努力,过分的追求,过早的透支了自己。
害人最大的,永远都是思想。
一念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一个决定做错,整整十年都要为那个错误的决定痛苦,回头时人生最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
而汉朝伪书盛行的原因除了商业追求利润这个最大的原因,伪造书籍也可出于诽谤他人,党同伐异等目的,这也都有实际记载。
事实上,也就真的应了那句话,祸害遗千年。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千均的重担。至于错误的思想,流传了千百年,又到底毁了多少人的一生,祸害了多少个家庭。
电光火石之间,一想到汉朝解释经典的权力落在世家和士人手中,那得是多么可怕!
说真的,与其由着世家和士人解释经典,真的不如从一开始就收归中央啊,由官府朝廷掌控经书的解释权。
甚至于万一日后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够强,也不关注这些,那日后想收也收不回来。
扶苏心里不由得一怵。
好啊,这可是天赐良机。
这个差!我必须得接!
“寡人以为,没有比你更合适在挑起这个任务。你在天下士人心中,本来就有着超然的地位,又曾经师从韩非,现在又以博士仆射淳于越为师。”
“对于经典,目前为止,只有你的解释最得人心。方方面面来看,只有你做这件事最合适。”
扶苏听到这些,却有些茫然。
如果把经典的解释权收回国家的话,那他愿意做这个人,统领百家。
但是你若说,让自己去解释那么多经典。
那不是让自己去做士人的差事吗?
怎么听起来,有点像以后自己要专门去做这件事。
扶苏感觉眼前分明有个圈套已经给自己挖好了要自己跳。
再看李斯王绾之流,觉得个个都是面目可憎。
“儿臣只是偶然灵感迸发,若是要担当这样的大事,恐怕才能尚不足啊。”
嬴政捋须。
这件事他是真的打算交给扶苏,因为没有人比他更合适。或许别人解释经典上有私心,但是扶苏他不会。
他不属于任何世家,不属于任何流派。对他来说,民众的利益就是他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