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皇帝制度1.0版(求打赏月票全订!)(1 / 2)

可是扶苏抵达邯郸,不过是驻足而已。

邯郸和长平不一样。

长平那是战场遗址,危险系数哪比得了邯郸的一半。

这里是赵国老旧贵族的老巢。

扶苏的身边围得铁皮桶一般,严严实实的,一丝风都透不进来。

嬴政灭掉了赵国以后,自然把那些位高权重,在赵国影响力极大的一些人物统统剪除了。

但是赵国的历史虽然比秦国短,可他是最正统的中原文明。这里的百姓,那都是受河洛文化影响极其大的。

而秦国的国家体制和赵国的政治文化制度上差异极大,这自然导致两国国民的思想态度完全不一样。

赵国人虽然进行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但那只是军队装备上的,骨子里始终是个诸侯分封制的国家。在赵国灭亡前的半年,贵族们还是在讨论下一任公子王嗣将要继承为数不多的那一块土地。

而秦国人早就把那些没有尺寸之功的贵族给撵得远远的了。

这种天然的血缘继承规则,虽然也存在于秦国,但是很明显,秦国的规则对于庶民来说是最友好的。

这在赵国,一个庶民是怎么可能有机会成为上卿、王侯呢。尤其是到了战国后期,贵族越发堕落,腐朽,无用无能之辈贪婪地占据国家的权位,接连做出一系列错误的决策,不仅仅损伤自己的利益,而且让无辜的赵国民众跟着遭殃。

可是赵国的百姓们,即便有着糟糕的统治者,也不愿意去选择秦国那样的模式。

一言以蔽之,秦国管的太多了,管的太过度了。

生了儿子必须十七岁就要让他出去结婚,分家,另开一户。

生了女儿十五岁就要让她出去结婚,给人家生孩子,然后孝顺公婆。

这孝顺公婆,也是被秦国法律规定的。

这就是秦国最大的问题所在,把一個原本是个人从道德层面出发应该做的事情变成法律。

这就同时得罪了六国民众中仅且仅有两类的两类人。

一类是原本心甘情愿做这些事的人,他们自然对这些事的发生感到不高兴了。

另一类则是原本就不想这样做的人,他们自然也更加不高兴。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你说东,我偏往西。

所以当六国的民众被迫套上秦国的法治道德缰绳,顿时感觉气都喘不过来。

秦国的制度,让六国的民众感到国家不尊重他们,把他们当成畜生牛马一样的东西。君王不抚恤民众,不仁爱百姓。他们自然对秦国非常反感,非常恼火。

可是,秦国是经历了几乎几十年的改革,这才到了今天的地步。温水煮青蛙,秦国用他们的制度一点点驯化了庶民。

赵国人见到秦国人,自然奚落秦国人,你们的君王把你们当牛马一样使唤,你们愿意

秦国人回答,人活着本来就是为了一口饭,谁讲情情爱爱的。现实点。而且你们赵国的君王,口口声声说着仁义,难道说赵王对你们很好吗

赵国人不说话了,扭头就走。

所以秦国的犯罪历史记录之中,经常有一些齐国的案件被记录下来。

其中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件,那是在楚国被灭亡之后。一个秦国人和一个楚国人相遇,二人相谈甚欢,最终决定一起走上犯罪的道路,虽然最后被伏诛。

可是这个案件却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

秦赵两国的民众本来就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那到底又是什么东西在其中作祟,让已经大一统的国家反而走向分崩离析。

但是实际上,也许秦王朝的分崩离析才是皇帝制度逐渐健全、走向完善的开始。而帝国的灭亡,才是嬴政伟大政治梦想的开端。

事实也多次证明,他的政治构想实在是具有前瞻性,他用这个制度,将一片庞大疆域上的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就像是用一套机器,联动了整个庞大的机器。这个机器,一单开始启动运转,就延续了两千年。

期间虽然坏掉过很多次,但是它却始终在运转。

土生土长的赵地百姓、韩国百姓、燕国百姓、楚国百姓,他们的道德观念始终处在一个自然的状态。这六个国家始终没有把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于是,当秦国的制度文化和赵国的民众相遇,众人都以为,秦国将要靠着强权,让天下人都膺服于这种制度。

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是六国人遇到了秦国的制度文化,他们内心的自然法则,礼仪规矩,伦理秩序和秦国的制度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这给秦国的制度新的生机,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从这里才开始。而文明上的交融、汇合,也是在这里开始的。

对于古老的中原来说,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那一年,称得上是古今未有之大变局。

秦国的文化,过去是自成一家的。

可是当秦国吸纳了一个民众容量远远超出他们想象的群体时,秦国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