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的明军士兵们分成了两拨,一部分人在堑壕里向前推进;另一些人则踩着同袍的肩膀爬出了堑壕,从上边进攻。
又一发穿甲弹击中了这辆坦克,紧接着是第三发。
坦克们缓缓驶过了步兵冲击出发阵地,这时候,在这儿等候多时的明军官兵们士气高涨、兴奋异常。
不过,英印军的反坦克炮兵显然不太合格。
在之前的半个多小时里,两个队三百余明军已经抵达了距离机场外围防线不足三百米的地方,并在原地挖掘了单兵卧姿散兵坑,做好了一切准备。
周长风对于历史上的大战实际上也只剩下比较笼统的印象了,仅有一些经典战役的复盘分析记得比较清晰。
牵引式反坦克炮可没法打了就跑,合格的反坦克炮兵绝对可称勇敢他们在开火暴露自身之后,往往就得血战到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英军分别从两个月和半个月前从本土调遣来了两个坦克团营,二者均未完成完全换装,同时装备着a9和a10两型巡洋坦克。
几名军官和士官用铁锹或榔头敲击坦克,示意其全速前进。
担任远东总司令的罗伯特波帕姆空军上将比较自负,他对日本人充满成见,认为他们只会拙劣的模仿,不足为惧。
“上刺刀,冲”
“二发,好”
它当场杀死了驾驶员,接着穿过了整个车体内部空间,钻过乘员舱与动力舱之间的间隔钢板,撞在发动机上化成碎片。
区别在于后者的编制更大更臃肿,部署时间要长些,但是协调更方便,火力也更为集中。
其余的明军坦克继续前进,机枪与坦克炮火力全开
马来亚战役显然不是其中之一,他只知道在这一场被称作“日不落帝国之耻”的战役中,英联邦军队的表现实在是乏善可陈。
接下来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数不清的炮弹轮番落下,几乎将外围防线化作齑粉。
“该死的,打起精神来,那些中國人马上就要来了”
在尖锐的哨子声中,紧随其后的陆战一旅官兵们则士气高涨的以疏开队形发起了凶猛的冲击。
在这期间,二团一营的两个队离开了各自的进攻出发阵地,开始向冲击出发阵地移动。
一名中士沉稳从容地从腰间拿了枚一八式手榴弹,随手拔掉拉环,微微张开手,那金属握柄随即弹飞,延时火药信管也被点着了。
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英印军士兵们蜷缩在散兵坑或堑壕中瑟瑟发抖,忐忑不安的等待着明军的到来。
十几名英印军士兵从旁边顺着堑壕赶来支援的,双方就这样展开了仓促的遭遇战。
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中,这发40㎜穿甲弹钻透了三八式中型坦克车体正面那24㎜的表面硬化装甲钢。
旁边的士兵翻出了一卷绷带,一边胡乱包扎一边扯着嗓子呼喊医护兵。
第三发穿甲曳光弹以一个较大的入射角击中了炮塔正面,发生了跳弹,炮弹当即崩飞,在半空中划出一道白色的折线光迹。
几乎是锐角转弯
小口径反坦克炮的射速不可小觑,熟练的炮组成员甚至可以打出每分钟十五发的惊人射速。
不同于陆军师属炮兵团的三营、每营十二门制,陆战一旅的炮兵团是双营、每营十八门制。
缕缕青烟尚未消散,有人惊恐地喊道“他们来了”
短短两个多小时,英印第8旅的滩头防御阵地和纵深阵地先后瓦解。
在匆匆吃了些野战口粮以后,陆战一旅二团一营便在八辆中型坦克的支援下向机场发起了进攻。
明军官兵们分成了许多股,交错着快步移动,趁着敌军无暇顾及时迅速前进。
“记住了,别挨战车太近,那是自找苦吃别以为”
停顿一秒以后,他微微后倾身子,用力一扔。这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毫不拖沓。
遭遇战讲究的就是迅猛,动作和决断要快速、要犀利、要凌厉,不能留给敌人反应的余地。
a10型巡洋坦克中规中矩,战斗全重16吨,正面装甲厚30㎜,装备两挺77㎜机枪和一门qf2磅炮40㎜。
步兵们的效率远超预期,原本迫不及待的坦克兵们不禁有些失望,等了许久却连一点残羹剩饭都捞不到吗
十几发烟雾弹陆续落在了英印军防线的前方,连绵的灰白色烟雾阻隔了他们的视野。
“杀爆弹三发”
“轰”
正午时分,陆战一旅的战车营也完成了登陆。
“狗日的战防炮在哪”
这支突破分队的明军士兵们接二连三的翻身进了堑壕,开始肃清此处的残敌。
“他妈的,老徐死了”
在这折线形的堑壕中,被压制的他们躲在拐角处,进退两难。
“瞧见了炮口火光,十点钟方向”
一声好像近在咫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