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州位于南方中部,亦是南方枢纽之地,陈氏家族,赵氏家族均扎根于玉华州。
南岭书院,亦是建立在玉华山脚下。
今日乃是南岭书院开课的大日子,谢一鸣,陈守心,赵龄,以及多位南方名宿齐聚于南岭书院正门口。
书院外,被包围的水泄不通,围观的百姓如潮水一般围在了南岭书院外,一时间鞭炮连连,锣鼓喧天,诸多民众自发组织购买爆竹烟花前来助阵。
书院占地面积约有上万亩,整体建筑格局,却并非尽数按照南派的婉约精致,亦有北派的大气磅礴加持。
居高临下望去,犹如一座小型王国,足以容纳五万以上的学子求学。
书院正门口,在一众拥护之下,谢一鸣这位未来的领袖在万众期待中剪彩,朗声言道“今日起,南岭书院正式开课。”
“我南方自古以来以读书种子多著称,而今书院开课,我南方大地更是要为整个人族培养出更多的读书种子。”
“往后从南岭书院走出的学子,不说居庙堂之高,起码也要顶着一口浩然气,堂堂正正的行走于天地之间。”
“将读书人的那口精气神弘扬光大。”
“教化愚昧,降服顽劣,文明精神,立身立命。”
谢一鸣是一个朴素的人,他不擅长说场面话,他说的很实在,再加上他是谢一鸣,故此这些话的份量是沉甸甸的。
务实不务虚,一直都是谢一鸣做事的准则。
围观的民众们高声喝彩,山呼海啸,有了这样的一座书院,往后南方大地必然会涌现出更多的人才。
陈守心上前温和言道“我南岭书院,旨在为人族大地培育更多英才,不论尊卑贵贱,只要可考入南岭书院,便是寒门学子,也可一律无偿入学。”
“每年我书院均会派人前往各大州郡,酌情挑选出百位品德优良的学子无偿入学。”
“凡是举孝廉者,无论能否通过入学考试,均可入学书院,且无论往后所走之路是文是武,南岭书院定当保驾护航。”
此话一出,群情震动,不少家境不行的人们眼神逐渐火热。
赵龄老爷子站出来说道“除却这些,书院亦会建设分院,无偿为我南方子民传授学问,使我南方儿女各个均能识文断字。”
这一句话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的心里很快就有了对比,想起了那一座无偿为寒门稚子开课的恒昌书院。
南岭书院里的藏书无疑是人族书院之最,便是远在皇都的那座白鹿书院也自愧不如。
只要可入学南岭书院,必能掌握诸多学问精髓,且南人自古以来乡带乡、帮带帮,往后前途自然不会太差。
反倒是恒昌书院,虽说无偿入学,一者藏书不多,二者学问底蕴总归不算丰厚。
而赵龄老爷子所言,更是满足了多数人的心愿,无偿助人识文断字,敢问市井百姓谁能经受得起此等诱惑
这样对比之下,恒昌书院仿佛更加一无是处。
姑且不论恒昌书院开课以后,在恒昌书院未出现以前,穷酸秀才仍旧比比皆是,又有几人得志
相反,只要可识文断字,不说从政一事如何,起码在经商一事上也有了几分底气,即便不会走上从政经商的道路,只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可能识文断字亦是一个有学问的农民。这一点更能切身实地的解决掉百姓心中空虚。
南岭书院开课,势必削弱恒昌书院在南方大地的影响力。
何为百姓谁给口吃的,谁就是爹娘父母。
开课当日,无数学子涌入书院之中,其中不乏大量的寒门学子,老百姓们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南岭书院属于南方,南人总归还是多照料南人的。
玉华山顶,有一凉亭。
亭子里有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身着粗布麻衣,老眼浑浊,若一截朽木。
谢一鸣站在这位老人面前,推轮椅的人便是陈守心,若非家中出了一个八顾之一,陈守心大致也没机会给这位老人推轮椅。
老人便是当代的南方领袖季衡,他的儿子名曰季建,曾与赫连沉霜联手血战顾雍。
谢一鸣讽刺道“若无恒昌书院掣肘,此次南岭书院大致也不会向寒门学子开设一道小小龙门。”
“说起来,宇文君真是功不可没,间接成全了许多人。”
“可那些人,也未必会记得宇文君的好。”
陈守心面露尴尬之色,敢在这位老人面前说这种话的人,南方仅有谢一鸣一人。
季衡声音虚弱,和蔼应道“你这个人哪里都好,就是脾气太倔。”
“我所做之事,兴许有些狭隘,可南方香火日渐鼎盛,浩然这两字此生无望,南岭二字在你手中也得发扬光大才行。”
“以前你负责面子,我负责里子。”
“而今我年事已高,寿元将尽,往后的面子里子,全靠你一人苦苦支撑。”
“你我政见不同,这也是我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