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念的这句诗,出自罗贯中为诸葛亮创作的五言绝句。
全文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对于这首诗,解释和译文有三种。
一种是人生如梦,谁能看清梦境里的一切而我却能够了然于胸,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
在草堂里,春意浓浓,这一午觉,一睡几个时辰,醒来的时候,窗外的太阳已经偏西,夕阳沉沉,几尽迟暮了。
这是其中一种解释。
另一种解释则是谁是最有觉悟、最有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
第三种则是,我是世上最有智慧的贤臣,我每天等待的明主迟迟未来。
虽然对于这首诗的解释很多,但是大抵也就是这三种解释比较受认可。
而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什么叫“大梦谁先觉”
林柯为什么要吟诵这两句诗,而不是吟诵“举头望明月”或者“白日依山尽”之类的
因为这首诗,含有极高的道韵
道之韵
诗里的大梦和大觉,是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
庄子齐物论里说“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
所以,林柯才选择了这句诗。
既然是有可能成为道家道子,那这种含有道韵的诗想必更容易获得青睐的吧
林柯吟诵完这句诗,而后视线慢慢转向院中那株梅树。
这株由“林柯”母亲亲手种下的梅花树有两米左右,仿佛一个坚毅的少女,傲然屹立。
寸阴若岁,星霜荏苒,她就这样一直在这里。
而树下,就是母亲的尸骨,土壤之上有一块小小的无字墓碑。
这就是“林柯”母亲的最终归宿。
林柯看着这株梅花树的眼神中充满了喜爱和惋惜,而后缓缓起身,一步步走过去。
作为演员,怎么样表演才最能入戏
除了眼神、动作、神态、语言等外在表现,最重要的就是代入感了。
林柯必须带入到“林柯”的角色中,才能拥有更浓烈的情感
随着走近梅花,他的身躯缓缓挺拔,如同一柄宝剑暗藏锋芒多年缓缓出鞘一般,有种坚定与锋锐之感散发出来。
身上浆洗多次而有些泛白的青衫也阻挡不了林柯那种出尘、如剑的气势。
几步走过来,站定于梅树前,伸出手将身前刚开放的梅花往鼻尖拉了拉。
他眼睛微咪,俯身轻嗅,嘴角微微翘起,似乎沉醉于花香。
而后随手放开手中拉着的梅花,看着梅花摇晃后慢慢飘下,默然不语。
他站直了腰,一手负后,仿佛他也是一株立于寒冬大雪之中的梅,自有其风骨。
随即轻笑一声,坚定之色浮现于脸庞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他眼神异常坚定,吟诵完成后便抬臂抚掌,微笑自语“母亲,我定然如你这般,成为傲立寒雪之梅。”
不过转瞬就重重叹息一声,好似要将这些年的屈辱与不甘借这一声叹息,一同吐出。
一边叹息,一边摇了摇头。
而就在这时,林柯脑海中发出一个响声。
“叮。”
“已完成抉择。”
就在林柯等待着那个声音的下一句话语时,骤然间感觉到眼前一花。
当林柯定睛看去,发现自己已经不在劈柴小院了,而是在一间屋内。
他瞬间浑身紧绷。
眼前有一张红木桌子,有两人正面对面而坐,桌子上放着一个棋盘,黑白相间放了很多棋子。
只见一名黑衣劲装的中年男人一脸饶有兴趣地看着他,开口问“你叫什么名字。”
“晚辈林柯,见过前辈。”
虽然陡然出现在这里,但是林柯并未慌乱,而是继续自己的表演天赋。
他双手并拢,先对黑衣劲装中年人执礼作揖回答,随后再转身向其对面的白衣人做了一揖“见过前辈。”
不管是在怎样的朝代,礼数一定要到位。
因为林柯在那个世界的时候,是表演系高材生出身,并且参演过太多的古装剧,对于古代礼节之严苛自然是深有理解。
在配合上来自于“林柯”的记忆,他礼节上的表现自然是中规中矩,让这两个中年人都挑不出毛病。
行礼过后,林柯这才起身,然后打量两人的面貌。
这黑衣劲装的中年人,面容在林柯看来是比较凶悍的,像随时和别人一说话就能揪着别人衣领用拳头讲道理一样。
其坐姿大大咧咧,普通如随时可以拉着自己一起席地而坐拉家常的大叔。
而在对面,白衣中年人很安静,坐在那里就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