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在人口刚刚突破一亿的情况下,美国的生态也在极速瓦解,大规模沙尘暴和植被破坏问题日益凸显。
所以人口更多的东非,在这个问题上只会更加严重,而且这还涉及到东非过去几十年里的破坏式发展问题。
虽然说,东非的国土面积庞大,这也就意味着东非的人口密度,其实比欧洲和美国要小很多,但是,问题显然不会这么简单,因为东非人口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就东非本土而言,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中部的宜居带上,也就是东非所谓的季雨林地带,可以模糊的理解为草原和雨林过渡带,而这个区域的面积实际上也就四百万平方公里,也就是占到东非本土总面积的不到三分之一。
这其实也就和远东帝国的国土宜居面积相当,远东帝国的宜居国土面积差不多在四百到五百万平方公里之间。
当然,远东帝国的人口是东非的两倍还多,加上工业水平落后,这使得远东帝国的环境恶化程度远超过东非,光是一个燃料使用问题,就让远东帝国许多山林毁于一旦。
而东非居民在这些年东非能源政策上的推动下,好歹能使用煤炭,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相对于直接烧柴,煤炭确实也属于清洁能源的一种。
不过,在这个时代,东非的环境问题,显然不能和远东帝国或者印度做对比,毕竟发展层次不同,考虑的问题也不同,东非是工业国家,所以应该和欧美国家对照更有参考意义。
而欧美国家,美国的宜居国土大约在六百多万平方公里,但是,要知道美国本土的面积才七百多万平方公里。
欧洲就更是老天爷赏饭吃了,就土地质量,地形地貌,水源等自然条件来说,现在的欧洲就是全世界最宜居的地方。
当然,宜居是一个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就东非所谓宜居国土面积来说,其中掺杂的水分就比较大。
不过,相对于东非的国土而言,东拼西凑出这么多的宜居国土面积,已经是相当不易,至少相比较俄国,东非的整体自然情况要好上不少。
曼弗雷德高官回复道:“陛下说的也正是我们省这几年正在做的,虽然北大湖省在国家定位中是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是我们同样在生态,以及工业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就拿我们省的耕地规模来说,虽然排在全国前列,但是,这已经是我们克制后的结果,为了保护一些湿地,森林,我们建设了一系列保护区,同时,在新耕地开发上,也多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重视专业人员意见。”
“如果不是如此,那我们省的耕地早就突破一亿亩,甚至达到一亿五千万亩也不成太大问题。”
曼弗雷德这并不是说大话,实际上如果真按照远东帝国开发土地的模式,北大湖省就能建成两亿多亩耕地。
当然,如今粮食卖不上价,而且东非中央政府出于粮食安全考虑,也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北大湖省就是想如此扩张耕地面积,也需要东非政府的同意才行。
所谓的粮食安全,不仅仅是针对国外,东非国内同样也有安排,就比如东非的五大粮食生产基地,分别是大湖区,东部高原农业区(东非高原的非大湖区地带),赞比西河中下游农业区,南方农业区和西部农业区。
除了这五大粮食主产区外,还有一些小的粮食主产区,可以说在东非的东西南北中,都建设有成规模的粮食产区。
毕竟,一个国家的粮食完全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显然是有风险的,如今大湖区的粮食产量就占到东非全国的四分之一,而依照大湖区的开发潜力,完全有能力提高到百分之五十。
而这显然是东非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如果东非首都在大湖区还好说,控制近半的粮食产出,这有利于中央通过粮食控制全国,而问题在于,莱茵市并不在大湖区,所以大湖区的粮食生产份额,不能超过全国的百分之五十。
而且,东非也没有必要把耕地一味地往大湖区集中,虽然大湖区的农业开发潜力很大,自然条件在东非最优越,但是其他地方的具体条件其实也并不算差。
而关于大湖区的粮食产量,东非政府可以接受的范围,那就是在全国总体粮食生产中的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一。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东非现在是粮食生产过剩的国家,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足以维持区域内的基本需求,这种情况下,大湖区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无足轻重。
而且,现阶段东非有意将一部分粮食产能转移到大湖区,让其承担一些生态相对脆弱地区的粮食安全任务。
这也是目前大湖区耕地面积依旧在扩大的原因,不过这种扩张并不是无序的,始终受到东非政府的调控。
而事实上,如果放任大湖区盲目扩张耕地规模和增加粮食产量,且不加以干涉,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恐怕就能“卷”死东非很多产粮区。
就像国际粮食市场一样,如果一个国家放任东非和美国的粮食自由进入本国市场,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