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欧洲共识(2 / 3)

毕竟,德国如果不把这些殖民地出售给东非的话,这些殖民地也只会便宜英法等国家。

但是,现在战争结束了,你德国又想打着主意把这些殖民地要回去,东非肯定不会同意。

这是两国重要分歧之一,对德国而言,因为一战的最终结果,德国的收获并不足以抵消付出,这些海外殖民地的失去,更是让德国十分心痛。

就领土方面来说,德国在战后仅在东欧获得了五万平方公里的新土地,对比海外失去的上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心里能平衡就怪了。

而经济利益方面,德国更是对东非不仅不心存感激,反而抱怨东非在一战中收割了德国太多财富。

作为一战中德国最重要的供应商,东非赚的越盆满钵满,德国在战后就越心痛,老子在欧洲打生打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结果东非一点力气不出,就把德国积攒的大量财富搬空了。

这还不算完,在一战中,德国苦心经营的大量海外市场也被东非收割,就比如军火,电力设备等等市场。

虽然说东非和德国的武器上存在差异,但共通性也不少,就比如两国的步枪,火炮等,东非很多技术来源都是德奥两国。

但是,一战期间,德国陷入战争,武器出口停滞,那些原本从德国进口军备的国家自然要选择替代品,而毫无疑问,和德系装备有一定共通性的东非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使得原本战前德国精心培养的海外军火市场,白白便宜了东非。

而一旦某个原本装备德国军工产品的国家,武器装备被大量替换成东非产品,想要再替换回来,显然就很不容易再做到了。

国际军火贸易市场,其品牌,质量,性能和价格是重要影响因素,但在这些领域上,德国军工对比东非军工并没有明显优势,两者都是“德系”,而东非虽然整体工业水平不如德国,但是军工领域和德国却是半斤八两的存在。

或许德国武器确实质量比东非更有优势,但东非武器比德国更便宜也是事实。

而在政治层面,东非能够辐射的范围显然也比德国更广,这对于东非抢占原本德国的海外军工市场也是一个重要有利因素。

就比如远东帝国这个20世纪初的庞大军工市场,其国内因为军工产业薄弱,且战争频繁,所以每年都会进口大量外国军工产品。

而进口哪一国的军工产品,显然也要从政治角度上来考量,毕竟有很多势力背后,都有不同国家支持。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国和日本这两个心怀恶意的邻居,因为距离远东帝国近,容易操纵和干预远东帝国内务的国家,就容易获得大量军事订单。

而这个时代,俄国和日本的军工产品,毫无疑问在列强中并不算的上出彩,甚至用“废品”来形容也不为过,但偏偏这两个国家能在远东帝国获得大量军事订单就很能说明问题。

而反应到德国和东非两国,东非显然比德国更有优势,东非在远东存在不少殖民地,且海军常驻太平洋地区,这都是德国所不具备的影响力。

一战整整持续了五年时间,德奥两国的海外军工市场,很大一部分都被东非吃干抹净,所以单就这个问题,德国能对东非抱有好感就奇怪了。

所以,在威廉二世和赫尔曼等德国人看来,东非就是国际市场上的“小偷”,偷取了原本大量本应该属于德国的利益。

不过,即便对东非感觉不满,德国现在也只能憋在心里,而今德国对于东非的态度是相当拧巴的。

威廉二世说道:“虽然东非人很讨厌,但是我们现在最主要的敌人还是俄国,通过和英国在国际联盟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而拉上整个欧洲对抗俄国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东非是远忧,甚至东非根本就不应该属于德国要考虑的问题,现在德国连欧洲都走不出去,反而英法两国和东非在海外利益上的交集更深,只是东非单纯的更让德国不爽,所以君臣二人才说这么多。

赫尔曼说道:“对付俄国,首先我们要先稳住战线,然后寻找机会结束这场战争,防止其他国家再一次充当背后的渔翁,毕竟我们现在不可能拿得下俄国,和俄国的战争只会对德国不利。”

“我们需要一段和平发展的时间,来抹平战争的创伤,恢复国家经济后,再考虑军事上的投入,以及未来国家的走向问题。”

“在此期间,我们应该在国际上多拉拢盟友,限制俄国的发展,减少帝国军事上的开支,如今财政危机依旧没有解除,所以对抗俄国,不能只我们出力。”

德国和俄国死磕,俄国最终的下场不知道怎么样,对德国肯定是不利的,毕竟德国就算把俄国打个半死,国际社会也不大可能允许德国把战果消化掉。

而德国有停战的想法,俄国却才是东欧能否消停的主要障碍,就俄国工党现在的状态来看,他们是支持战争继续下去的,因为截止到现在,战争形势对俄国有利,而且俄国工党目前还带有世界政党的属性,他们的政治口号可是解放全世界,而解放全世界自然是要通过战争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