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之后更是变得成熟稳重,当然,也变得更加冷血和腹黑。
年轻的时候,鲁道夫叛逆,且对帝国境内的民众抱有同情心,而现在,鲁道夫活的越来越像他父亲弗朗茨皇帝。
鲁道夫皇储说道:“父亲过去维持帝国内部的平衡,依靠的是高超的制衡手段,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平衡越来越难以维系,帝国错过了整合国民意识形态的最佳机遇期,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奥匈帝国随时有可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说到这里,鲁道夫的语气变得有些沉重,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道:“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潜移默化的政策和手段,帮助帝国度过这个难关。”
鲁道夫的整体思路,自然是增加帝国境内德意志人的数量,最好能让德意志人真正意义上成为帝国的主体民族。
不过,难度也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说解决的可能性渺茫,其中关键一点就在于帝国境内的德意志人出生率偏低。
奥地利的出生率要比匈牙利等地方低一些,而这显然容易进一步动摇哈布斯堡的统治根基。
不过,匈牙利其实并非哈布斯堡的心腹之患,从客观角度来说,匈牙利实际上是比奥地利更加坚定的保皇派,这主要是匈牙利因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反而对君主专制的抵触情绪没有奥地利激烈。
这也是奥匈帝国内部的矛盾之一,奥匈帝国被哈布斯堡粘合在一起,但是帝国的利益却并非和哈布斯堡家族完全一致。
而如何解决这种矛盾,鲁道夫却毫无头绪,任何一个操作都有可能弄巧成拙,所以鲁道夫对匈牙利的态度是比较矛盾的。
当然,匈牙利不能随意处置,不代表其他地区也是如此,随着消化一战中获得的领土和人口,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进一步增加。
而鲁道夫也想以此为突破口,来解决帝国的民族问题。
鲁道夫说道:“现在,要加快对新国土范围内居民的去斯拉夫化,同时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尽可能的增加混血德意志人口数量。”
“达尔马提亚王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因为他们有远东血统的原因,和帝国其他民众外貌差异较大,但是这种外来户也更容易德意志化。”
这其实就是皈依者狂热,东非,奥匈帝国达尔马提亚王国都有这种现象,这种半道加入“德意志”大家庭的混血德意志人,反而比纯种德意志人本身更加重视现在的身份。
当然,达尔马提亚王国的情况比东非更加激烈,毕竟东非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已经完成,而达尔马提亚的混血德意志人,却和周边地区显得格格不入。
北面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人,东面是塞尔维亚人,南面是黑山人,可以说除了西面的亚得里亚海以外,达尔马提亚王国的混血德意志人被斯拉夫人包围。
而这也让达尔马提亚王国的混血德意志人更加忠君爱国,这一点在一战中就得到了体现,从始至终达尔马提亚王国的混血德意志人都表现出了高于奥匈帝国境内其他地区的战争血性。
而且这种忠君爱国是自发性的,自从协约国封锁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以后,东非这个原本扶持达尔马提亚王国的幕后黑手就悄然落幕。
如今,达尔马提亚王国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奥匈帝国境内的新政治主体,实际上如果奥匈帝国的纯种德意志人愿意接受他们的话,两者几乎没有区别。
而对于达尔马提亚王国,康拉德首相皱着眉头说道:“新的达尔马提亚王国确实更容易德意志化,不过,他们毕竟……”
达尔马提亚王国本来就是奥匈帝国的下属王国,不过以前达尔马提亚王国的主体民族是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
借着一战的机会,混血德意志人,或者说被东非塞入该地区的黑户,不仅顺理成章的成为达尔马提亚王国的新主体居民,并且顺利掌握了当地的话语权,这也是达尔马提亚王国被康拉德称为“新达尔马提亚王国”的原因。
不怪康拉德对新的达尔马提亚王国存在偏见,毕竟康拉德就是纯种德意志人。
鲁道夫当然知道康拉德的顾虑,所以解释道:“虽然这种混血德意志看起来不伦不类,但是对于帝国的国情来说,我们必须接纳他们成为德意志的一员。”
“否则的话,光是奥地利的生育情况,如果没有新鲜血液补充,那未来德意志这个概念说不定就自然消亡在帝国境内了。”
“当年,帝国就是因为这种偏见和傲慢,才失去了对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区同化的机会,我们不能让达尔马提亚王国未来变成匈牙利等民族那样的新政治力量。”
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奥匈帝国境内的德意志人生育率偏低,而达尔马提亚的混血德意志人却有很高的生育率,除了受到远东帝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以外,主要原因在于达尔马提亚的经济水平并不高。
毕竟,达尔马提亚王国的基础条件很差,如果不是当初东非的投入,连目前那点少的可怜的工业都没有。
鲁道夫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