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犹豫了一下,便从袖中取出一个本子道“他们对问刑条例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希望此次能够再增加几条,还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之时,对子孙亦发出声明“勿自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只是任何律法都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一些人爱钻牛角尖。
如学生不得留长发。只是这长发究竟是多长,由于没有标明固定的尺度,所以有的学校教务处主任的尺度是2厘米,有的学校教务处主任的尺度是10米。
加上有些事件缺少律法的指导,像去年有人蓄意散播天花,这种事情亦要祭出重典来威慑这种行为。
虽然问刑条例在后世臭名远扬,但其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甚至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而出问题往往都是人的贪婪。
在原来的历史中,正是文官集团主导的问刑条例,从而造成这个新的大明律成为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朱佑樘在执政后,亦是慢慢意识到大明律存在不少文字漏洞,且有些领域并没有涉及,所以做出修订问刑条例的决定。
只是现在,历史仿佛再度重演,那些文官又想要将手伸过去。
郭镛上前,将那个本子转呈给朱佑樘。
朱佑樘翻开本子查看他们的诉求,映入眼帘的第一条便是“文职犯赃,众证明白,令住俸,可缴纳规定数量炭、砖、米等财物赎罪”。
这一条的意思很是明朗,文官今后贪污,若是证据充分,便停止官员的俸禄,只是犯事的官员可以选择用规定的钱粮赎罪。
虽然没有明着要求取消八百贯砍头的大明律规定,但问刑条例一旦采用,那么今后的贪污罪都可以通过罚款免罪,而那一条大明律法自然是名存实亡了。
朱佑樘看着第一条,发现这帮人还以为自己懦弱可耻,这种条例都好意思抛出来。
这个条例不仅会助长官员的贪污行为,而且会破坏律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甚至不能再惩治有钱的官员。
一旦自己真的这般放纵官员贪污,这个王朝迟早会被这帮精明的官员掏空,别提什么振兴华夏,华夏必定重蹈覆辙。
刘吉咽了咽唾沫,显得小心翼翼地补充道“他们说陛下若采纳这几个条例,既显陛下的圣明,又能为大明财政增收解今燃眉之急”
在时下的大明王朝最迫切的问题正是财政问题。不管是吕宋开采金矿前期的三百万两,还是随时开展的征讨海西女真部落之战,都需要财政支持。
若通过罚款来惩治贪官污吏,虽然会让很多文官逃脱律法的制裁,但无疑能够解决一部分财政问题。
那帮文官正是看到现在大明朝廷缺钱,所以才趁机提出这个条例,却是希望皇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而采纳他们的条例。
“刘阁老,你对这几个条例怎么看呢”朱佑樘一眼便看出那帮人的如意算盘,显得苦涩地询问。
若说自己这位帝王完全没有软肋,其实是不可能的。
一则自己治国需要稳住一部分人才,哪怕某大厂为了业绩,亦将不道德的某位高管召了回来,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正确做法。
即便明知道这帮文臣多是伪君子,但帝国的管理偏偏离不开这帮有经验的管理者,明知道文官集团有问题亦得继续任用。
成化帝在后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特别大同死了几千将士都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便开始彻底躺平了。
朱佑樘吸取到成化帝执政的教训,所以并没有急于直接摊牌,亦没有重开西厂的打算,而是选择跟这庞大的文官集团“友好相处”。
二则是朝廷的财政需要解决,现在帝国每年都需要养着庞大的人员,致使越来越多的财富流进这帮人的口袋。
现在想要带领华夏崛起,那么就需要抓紧时间解决目前的财政问题,从而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布局。
特别三百万两开采吕宋金矿的启动资金,这个关系到帝国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所以要更加的刻不容缓。
亦或者是这两个原因,文官便是趁机开出筹码,从而迫使朱佑樘作出一点让步。
刘吉十分清楚朱佑樘的为人,当即一本正经地道“臣自然不会同意,但这是底下官员的诉求,臣此次仅是替陛下收集他们的意见”
“他们那帮人对国债怎么看”朱佑樘将本子合起来拿在手里,又是问出最关心的问题道。
刘吉发现这个问题简单很多,便是暗松一口气道“他们都标榜自己是清官,只是陛下若能够同意释放何乔新和增加那几条条例,他们的意思会出大力气,会将自己的家底都掏出来”
这番话的意思不言而喻,若朱佑樘做出让步的话,他们便会出更多的钱银认购那一批年后重新发行的国债。
郭镛一直在旁边听着,不由得苦涩地摇了摇头。
这帮口口声声为国为民的官员,其实一直都是在为他们的利益考虑,甚至还想要趁机来要挟皇帝。
“若朕要你将发出诉求官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