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万难唯钱,君臣苦乐(2 / 3)

独治大明 余人 5679 字 7个月前

王越并不是最高会议的参与者,而是一直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却是注意到刑部尚书何乔新恶毒的目光,顿时有所警惕地盯着此人。

最高会议的地点仍旧安排在御书房,而今地暖已经开始运作。

众重臣来到这里后,由于身上都落了雪毛,所以纷纷脱掉身上的裘衣。

他们身上的裘衣是去年大明收复建州之时,弘治在处置战利品之时,特意对他们的一项赏赐。

虽然他们的财力买一件裘衣不在话下,但身穿自己购置的裘衣过于惹人眼,只是皇帝赏赐之物自然另当别论了。

正是如此,他们对身上的裘衣格外的重视,先是将裘衣小心地挂在外面,而后走进了温暖如春般的御书房。

他们可以说是这里的常客,而今更是享受了地暖,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

大家已经习惯于这种议事模式,跟以前的模式相比,现在的决策更加的高效和快捷,特别各个部门间的合作显得亲密无间。

二十一把椅子早已经准备妥当,前来的官员在见礼后,便按自己的衙门和官职入座。

“开始吧”

朱佑樘在阁楼上静静地品着香茗,看到内部和六部官员到齐后,便淡淡地开口。

财政会议最重要自然是钱,虽然今年大明朝廷收入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奈何开支同样庞大。

跟很多人所想的不一样,以为只要封建王朝能够做到政治清明,便可以开创周朝盛世。

只是社会生产力摆在这里,社会财富体量亦不可能用之不尽。且不说不可能做到将所有的富绅榨干,哪怕真能将所有社会财富归到朝廷重新分配,其实亦不过能过几年的好日子。

正是如此,现在大明想要真正的强盛,仅仅从官绅阶层那里要回一些社会财富仍旧不够,最重要还是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阁楼上下,已经算是两个等级。

郭镛手持佛尘站在下面,得到信号便操着特有的腔调道“诸位大人,此次是明年的财政会议,在户部说明今年的财政详情后,大家便要畅所欲言了”

虽然大家早已经大概知晓户部是捉襟见肘,但并不知晓具体的数目,所以纷纷扭头望向李嗣。

李嗣的屁股却是没有动,而是轻轻咳嗽一声。

户部右侍郎吴裕已经早有准备,当即将国家各个经济数据进行公布,只是脸上并无半点喜色。

“奢靡税只有两百五十万两”

“少是少了点,但总归是一笔重要的进项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咱们的开支项过大,完全顶不住啊”

礼部尚书徐琼等官员听到朝廷的财政开支明细后,却是没有半点喜色,反而显得忧心忡忡起来。

自从弘治帝登基以来,整顿盐政、清丈田亩、查抄大明第一贪和推出奢靡税等,无不增加财政收入。

只是正如一些人所感慨的那般,现在最大的症结是朝廷的开支太大,以致又陷入财政赤字的困境中。

阁楼上的朱佑樘默默地喝了一口茶,亦是暗叹一声,同样意识到最大的财政问题其实是开支过大了。

不过大明王朝现在的弊病丛生,民众的生活质量必定持续下滑。若是什么事都不做,哪怕没有建州女真,亦会有其他势力推翻腐朽的王朝。

正是如此,虽然他无意于改变政治制度,但要打造一个最强盛的王朝,甚至成为唯一一统全球的暴君。

“咱们财政开支虽然很多,但哪一项不是功在千秋之举,又有哪一项是能够终止的”户部尚书李裕将这些声音听在耳中,当即发出灵魂拷问。

由于种种的因素,现在朝廷的财政开支确实很高,但每一项开支都不是头脑发热的结果,而是经过他们深思熟虑的决策。

治理黄河,这关系到民生水利工程,更是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百姓的生计,所以根本不可能叫停。

开发建州,既是百万灾民的生存的希望,亦是关系到大明京城粮食安全保障的东北粮仓计划,更是没有理由叫停。

强军计划,这是大明王朝强盛的基石,既保障大明的领土和边民的安全,亦是为大明走出去保驾护航,所以同样不能喊停。

致远宝船,这看似最不重要的项目,但却是大明真正走向强盛的有力保障,通过推广种植高产农作物使更多百姓解除土地束缚。

大明精耕细作已经长达数千年,很多种植经验已经是炉火纯青,更有了他们的堆肥技术,想要提升产量的方式其实只剩下发明化肥这一条路。

只是科技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科研。

即便到现在,工部仍旧弄不出尼龙绳,想要得到化肥更不是易事,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引进高产农作物。

若是能够得到高产农作物,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都能得到提高,粮食同样得到迅猛增加。

正是如此,跟粮食产量的迅猛增长相比,而今挤占一笔财政开支打造致远宝船将是一笔十分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