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内斩汪直,外止刀兵(2 / 3)

独治大明 余人 5503 字 9个月前

现在突然站出来将矛头指向汪直,这背后所蕴含的攻击力比礼部左侍郎刘分健还要强,而他的的言词注定会引发士林的声援。

诛杀汪直,不仅是张吉的愿意,现在恐怕已经代表大明士林的一种声音。

“汪直以刘大夏一家性命逼迫刘大夏供出安南档案所藏之处,朕已知其中实情,此事不宜论罪”朱佑樘翻开不按正规流程递上来的奏疏,发现果然是以汪直烧死刘大家全家一事为切入点,便淡淡地表态。

汪直的做法虽然残忍,但并不见得多大的错。

刘大夏至今都还想藏着安南档案,却是不知晓现在安南档案关乎此次对外的战事,更关乎大明的国运。

若是汪直这般一心为大明的人都要因此获罪的话,那么自己是想要跟这帮文臣共享太平之福,对西南百姓的生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在场的文武百官听到朱佑樘的表态,对这个结果其实是意料之中。

这位终究不是任人摆布的贤君,而是一个有着权术和干劲的帝王,故而不太可能处置汪直那种替他办差的太监。

东边渐渐亮起,只是出现了一片霞光。

张贞拥有二十年教学经验,而后便像是身处课堂般,显得饱含激情地抬眸“陛下,你怎么能庇护此等恶贼,那可是数十条人命啊”

此话充满一种不甘和震惊,仿佛朱佑樘真的犯了错一般。

在场的官员还真被这位德高望重的张贞唬住,不少官员开始思索该不该放过汪直,该不该将汪直碎尸万段了。

“张贞,你是觉得大明的江山社稷重还是刘大夏一家数十口的命贵”朱佑樘对这种感情牌免疫,便是淡淡地反问。

张贞在这么多年的论道的过程中历经无数场次的辩论,当即发挥所长“陛下,这两件事不可混为一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此为前贤所述也”

“朕今不论修身,而是治国你盯着刘大夏一家的生死,盯着汪直的小恶,难道都不在意大明跟黎朝的战事了吗”朱佑樘发现这个老头才是混淆概念,不由得大声质问。

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听到朱佑樘如此条理清晰的反驳,不由得轻轻地点头,同时对这位越来越有皇威的帝王刮目相看。

若从君子的角度判断,汪直用刘大夏全家要挟的做法,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小人行径。只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汪直这种做法无过而有功。

张贞发现眼前的年轻帝王还真不好忽悠,便抛出另一个攻击点道“陛下,恕臣直言,这场战事本就不该有天下牵一发而动全身,今新朝,当起沉疴,致中兴。然战事一起,西南糜烂,百姓无日安宁,朝廷便无盛世可言”

“张修撰,黎朝不过是一个小小藩国而已,你这怕是妄自菲薄了吧”礼部尚书徐琼忍不住站出来。

“黎朝用兵,我朝必胜,尔何言西南糜烂”

户部尚书李嗣其实是最不愿意兴战事的人,毕竟战事一起,财政就得向西南倾斜,但此次并没有反对。

打仗确实是要花钱,但而今黎朝已经是得寸进尺。若大明继续忍气吞声,人家对西南的百姓必定是变本加厉,还不如一战来立天朝之威。

最为重要的是,宪宗留下的粮仓夯实,而新朝通过整理盐政和清丈田亩,现在的财政完全能够支撑得了西南用兵。

张贞自恃自己的学问了得,便侃侃而谈“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太宗当年定了安南,然国家所耗百万巨,今焉何不引以为鉴纵得一时之胜又如何然日久,外藩再起战端,大明军队疲而奔命,苦的终是我朝百姓。今新朝当起沉疴,百事待兴,焉可为一珠而兴战”

“开战一事乃朕跟内阁同六部重臣商议的结果,今日不是在这里再争论该不该开战一事”朱佑樘意识对方是坚定的主和派,却是不愿意跟这种人继续争执下去。

大明的词臣还真的自我感觉良好,明明自己都已经将他们直接排除在决策圈之外,结果还是硬要凑过来参与决策。

只是他们这种天下的“跪臣”,自己现在又没犯病,又怎么可能再跟他们商讨该不该向黎朝宣战。

终究而言,他们所追求的是共享天下之福,而自己所谋求的是发展,是将大明打造成为世界纺织中心。

原以为张贞已经无话可说,但张贞却是不依不饶“陛下,您是过问了内阁和六部,但并没有问过翰林院,我们翰林院有很多人并不认为兴战事是良策如此国政要事,当广开言路”

“翰林院做好分内之事即可,国家大事自有重臣定夺”朱佑樘知道翰林院确实有一些官员主和,便是板着脸道。

张贞完全不怕得罪人一帮重臣,显得鄙夷地望了一眼前面的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陛下,您今所依重臣并非贤臣,而本朝贤臣历来出自翰林院,然今朝中多媚臣,故请您应该听取翰林院的意见据微臣所知,礼部刘侍郎是反对开战,然你竟是一意孤行方使其欲请辞归田”

“张贞,朕刚刚已经说得很清楚今日不是讨论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