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纯皇帝的茂陵安排在最前面祭祀,接着是英宗睿皇帝的裕陵,最后才是太宗文皇帝的长陵。
此次祭祀长陵同样是一条艰难的登山路线,最终由宝城入口进方城,方城之同样建明楼,而楼内树圣号碑,刻太宗文皇帝之陵。
以朱棣的文治武功当配以太宗。
跟后面喜欢跟文官集团空谈圣人治国之道的帝王不同,朱棣或许亦有犯下过错,但无疑算是一个实干的帝王。
面对蒙古的犯疆和挑衅,先后五次进入漠北草原,打击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这便是历史的“五征三犁”。
面对安南胡朝不断吞食西南边疆为了维护大明在中南半岛宗主国的权威主动出兵灭掉胡朝,在安南设交趾布政司。
面对充满未知的海洋和东南亚的局势,朱棣摒弃了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而是选择斥资造宝船下南洋。
永乐时期打破历朝皇帝的墨守成规,主动出击于中南半岛和扬帆南洋,可谓是四海咸宾,气象恢宏,创造华夏在亚洲秩序的新高峰。
凭此等功绩,朱棣无疑是大明皇帝最好的表彰,是当之无愧的大明太宗皇帝。
只是可惜后继者受儒家的思想影响太深都是选择跟士大夫共享太平之福。嘉靖不肯继嗣大宗为了扶正自己的生父为大宗嗣,竟然将太宗皇帝生生改为了成祖。
朱祐樘看着眼前的“太宗文皇帝”碑文,却是庆幸自己回到了这里成为这个帝国的掌舵者,而他将效仿太宗令四海来朝、扬中华国威。
按规制祭品大山牛三头、猪五头兔六只、小山牛两头、北羊二头、鹿一头,另外则是香烛衣锦。
祭文早已经准备妥当由随行的翰林院学士张升进行诵读。
身穿青服的朱祐樘在完成祭祀后,对随行的十三位太监道“此乃文治武功的太宗皇帝,你们都好好叩個头吧”
神盾营统领张永和十二营掌军太监在京军中已经得到威望,由于十三人都是能骑擅射,又有很强的搏斗武艺,故而被称为“十三豹”。
最近朱祐樘的几次出行,他们十三人都会亲自策马护驾。
若不是太监服饰出卖了他们阉人的身份,如果换大明的轻甲军装,以他们的精神面貌毅然是十三个年轻的将领。
虽然十三人都是年纪不足二十的年轻太监,但跟内书堂为礼部司培养的模式一样,能够走到最后都已经是层层筛选的结果。
他们的眼睛都绽放着光芒,虽然让他们率军北可能仍会出现像高进那般临阵退缩的太监,但绝大部分的太监都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张永和十二营掌军太监规规矩矩地跪下叩头,显得认真决然地表态道“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朱祐樘的嘴角微微扬,虽然已经将十三位太监派出去替自己掌军但亦是要求他们每三日回到内书堂下设的武讲堂学习历史和兵法。
练兵的方法已经编辑成书只是传书于后世并非目的,最重要还是将知识进行传播,由这十三豹在十三营中施展开来。
刚刚的话是朱棣北伐所提的口号,而今他们十三人能在这里整齐地喊出来,证明他们确实用心在学,亦有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决心。
“陛下,城楼梯在这边”梁芳得知朱祐樘要登明楼,当即便是引路道。
朱祐樘虽然身体已经疲惫,但现在不需要再赶时间,便是决定登方城之的明楼。
方城离地足有十三米之高,从明楼往下眺望,可以见到下面的石五供和棂星门,两边是盘龙松树,更远处则是沐浴在夕阳中的祾恩殿,视线在那里便受阻了。
不说现存的五座皇陵,即便是十三陵,长陵都是规模最大的皇陵。
由于采用的是金丝楠木和汉白玉,单是花费便已经达到惊人的八百余万两,而眼前的祾恩殿更是金丝楠木大殿。
“奴婢在他们十三人身竟然都看到了汪直年少时的影子,当真是大明之福啊”梁芳对这里的风光早已经是了然于胸,便对那十三位宛如年轻将军般的太监称赞道。
朱祐樘自从掌控内宫后,亦是重视起内书堂,自然对十三位掌军进行约制和培养,但显得不乐观地道“梁芳,你怕是还不知汪直在南京都干了啥”
“奴婢对京城还能略知一二,但对南京已经是聋子了,愿闻其祥”梁芳愣了一下,当即便生起几分兴趣地道。
朱祐樘的眼睛望向南边,亦是暗暗一叹地道“汪直仅仅带着五百人,便助王越清丈了泰州公司的盐田,据说当时被有心之人鼓动起来闹事的青壮盐丁有几千人之多,但被汪直硬是镇压住了”
尽管当时的情况无法亲眼所见,但盐场同样是一个容易抱团的地方,而重新清丈盐田无疑侵犯到一些人的根本利益。
只是面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反扑,汪直并没有跟闹事之人争辩,而是亮明身份拨刀便斩,吓得那些人纷纷弃械投降。
十六岁的汪直已经是提督西厂,虽然张永等人都不算差,但跟汪直相比还是差点太远,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