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扬州梦(1 / 2)

独治大明 余人 3455 字 9个月前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扬州城,一座拥有十里青石长街繁华如画的江南古城,一个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所迷醉的地方。

由于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水系资源丰富故而这里自古都是比较重要的粮食产区,但最让人称道的还是品质冠绝全国的淮盐,致使扬州府成为华夏最大的食盐生产基地。

虽然扬州的手工业已经远远不如苏松,但凭借着两淮都转运使司衙门坐落在这里,天下最富的盐商云集于此,可以说这里才是东南第一繁华之所。

即便这里没有南京城的秦淮河畔,但这里的青楼林立,更是拥有十里青砖长街,处处彰显着江南繁华都市的风貌。

“论烟花之地当属扬州”

“到了这里,真可谓是天天做新郎”

“别吹了,柳烟姑娘已经将你的事抖出来了”自春节结束后,南直隶一带的盐商纷纷汇聚于扬州城之中,故而每年此时都是扬州城最为热闹的时段。

扬州城的百姓对此早已经是见惯不怪,哪个盐商为哪个青楼姑娘一掷千金,又哪个花魁给哪里来的盐商多少金抱走,这些都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只是繁华历来仅属于层人士,而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所想的那般美好,甚至透着一丝的无奈。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由于娱乐产业的兴盛,以致很多百姓依靠着种花为生,更是有着一些百姓从小便教导女儿弹曲,自然不乏很多来自于全国各地的

“养女”。虽然

“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很美好,但文官集团所夸耀的盛世终究只是少数人的盛世,而扬州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

远在京城的朱佑樘虽然早已经听说过扬州的繁华但他前世是一个优秀的行业研究员自然能够看出扬州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华夏的经济想要真正腾飞,需要的是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产业,而不是依靠窃取盐利所滋生的富人娱乐区。

亦是这个原因,他登基后并不热衷于所谓的改革,而是要将矛头直指扬州,让这帮蛀虫付出血的代价。

历史或许遏制不住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但即便是舍弃弘治中兴,他亦喇位于两淮都转运使司衙门的不远处,有着一座名为

“扬州梦”的青楼,这里云聚从南直隶各地而来的盐商。

“今年朝廷究竟放多少引”

“新帝登基用银颇多,肯定不能比去年差吧”

“管他放多少,反正老子的引已经提前定好了”一大帮相熟的盐商们汇聚于青楼的大厅中,由于朝廷大概在这个时候放引,所以都准备从两淮都转运使司衙门购引。

虽然大明朝廷的盐法仍旧推行开中法,但在成化年间盐引折银便已经出现。

开中法是为解决边军军需而设,只是军需亦不是一个无休止的无底洞,何况成化朝的大明边军重现大明铁骑的风采。

单以威宁海之战为例鞑靼亦思马因将进攻延绥,由文官集团所拥护的兵部尚书余子俊强烈反对出兵,但王越则力劝太监汪直出兵。

宪宗朱见深是一个有胆识的君主却是没有采纳兵部尚书余子俊和重臣们的意见,而是下诏由汪直监军,王越提督前往讨伐亦思马因。

王越和汪直不负重望,率军主动出塞袭击亦思马因的老巢威宁海,致对方伤亡数千人,取得一场大捷。

由于大明兵饷分口粮和行粮,九边安定反倒让军费开支减少,而九边大量的商屯缓解军粮问题,致使成化十六年两淮存积盐十万引。

户部决定以一两三钱的价格出售积盐,算是九边安定的一个福利。只是最难防的还是人心,随着这个口子一开,两淮的盐商当即看到了商机,更是看到一举超越山西盐商的契机。

只需要花费区区一两三钱便能得到一张两淮盐引,而他们跟两淮都转运司提盐的关系早已经打好,又有着垄断的市场,这简直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买卖。

随后的发展大家都已经清楚,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之下,朝廷开启了

“盐引”的印钞机,进而致使盐引还不得不下调价格。现如今,朝廷每年都有

“积盐”以折银的方式售出,亦让两淮都转运使司衙门多了一条生财大道。

一个大光头掮客盯一个气度不凡的盐商,得知对方是从湖广过来的初入者,在了解一番底细后,便是拍着胸膛道“给小的五十两,小的便能安排你跟两淮都转运使在这里见面”王越自从那晚在码头逃离后,便直接脱掉那一身破棉袄,而是穿了一身绫罗绸缎,腰间挂着一块美玉,毅然是一个富家翁的形象。

为了彻底摸清两淮都转运使的深浅,特别那晚所搬运的船银证实盐官的贪墨数额远比想象中还要大,故而他冒充是一个从湖广过来的新盐商。

王越深知不可操之过急的道理,当即便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