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武确实能让景荣谨慎小心,但在景荣的面前,教育管理处的干部不也是小心着吗?
如果她没有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李学武能看到她吗?
就算爷爷有那么一丝丝薄面,也不至于让李学武帮她什么吧。
所以,只一瞬间,景荣在同她交代工作的时候,她的脸上已经浮现出了亲近的笑容。
这就是职场的游戏规则,不是吗?
——
鸿运一号沿着厂里新修建的公路,载着李怀德一行人对各大项目进行视察和调研。
要想富,先修路,修完路,要种树。
红星厂亮马河生态工业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张完整的工业区规划图被画在了高高的广告牌子上,位置就在周先生来视察的地方。
工业区用地规划,自京城市批复了京城工业向红星厂移交十六家企业后,便已经趋于完整,工程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
拆建两项工程正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首先,红星厂拿到征地以后,要在三产工业用地上建设新的厂区。
这是为了满足整合十六家工厂的资源以后的迁移工作,包括生产类别、产品、设备、人员等等。
要砍掉一部分,整合一部分,新增一部分,新建三产工业工区已经没有了具体的厂区之分。
跟联合工业不同,这里只有三产工业管理处,只有下属的生产车间。
以规模小,生产灵活,产品多样化为主要核心生产力,做工业生产配套工作。
像是食品厂、工作服、配件、零部件、包装等等,是以轻工业轻污染为主要产业结构。
在工业变革的同时,也在调整这些生产结构,逐步向专业化、标准化考虑。
尤其是新建厂区,更是高标准严要求,一步到位,打造零污染零风险的生产工业体系。
兼并来的十六家企业,部分生产机械拆下来就被红星厂给卖掉了,因为太老了。
不仅仅卖十六家工厂的机械设备,甚至连红星厂自己的一些设备也在出售。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李怀德等人此行调研的重点之一便是设备出售。
景玉农也是这项工作的负责人,收购是她负责,出售自然也是她负责。
红星厂要在钢城新建专业轧钢厂,现有的副厂和分厂都会被整合掉。
卖的设备和机械也主要是分厂和副厂的,因为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已经被钢城工业或者供应链体系所取代了。
工人会被调剂到钢城,或者京城厂区的其他工厂。
这边在卖设备,钢城那边就是在买设备了,收购一机厂以后,与京城机械厂的合作加深,对红星厂内部生产机械要整体换代。
从国外引进的新设备和新工艺会成为两年后轧钢厂开工的新风貌。
征地上建新厂,建学校,建医院,建集团总部大楼等等,十六家工厂所在的厂区就是拆了。
按照规划,需要拆掉危房和旧房,拆掉围墙和原本的生产结构。
厂区所属的宿舍是最后拆的项目,一等红星厂的居民区建设完成,这里将会成为一片空地,再进行新厂区的建设。
而亮马河工业区最大的工程是什么?
是河道和堤坝的重建和加固工程,堪比正在建设的三防工程。
三防工程从去年就在搞,快一年了还没有结束,可见生态工业区地下工程有多么大。
按照郎镇南的介绍,只要完成了地下主体结构的建设,地面部分的建设会很快。
三年的时间,这才是第一年啊。
第一年的工程重点就是学校要交付,其次便是三防工程要完工,最后就是所有规划建筑要完成地基建设,包括亮马河的扩建和引流。
第二年要完成居民区的建设,完成医院和市场的建设,要完成十六家企业的拆迁工作。
第三年便是要完成三产工业的整体建设,基础工程的整体建设,亮马河河道的工程建设,以及集团办公大楼的建设。
到这一步,红星厂已经成为了红星钢铁集团,厂职工也住进了居民区,生态工业区总体结构已经显露,轧钢厂也要搬迁至钢城。
第四年便是轧钢厂厂区的拆除和改造,以及附属结构的建设。
第五年才是全部工程的合拢和地面景观的建设和铺建运营。
三年计划,五年规划,体现在亮马河工业区便是如此。
在这期间,红星厂要维持一万人左右的建筑力量,用全部的外贸利润和全年的预算支撑这一疯狂的基建行动。
同时,红星厂的总体工人数量,也会呈现一个较大的波动。
今年年底,全厂工人人数将会突破九万人,因为还有奉城一机厂。
就在人数不断增多的过程中,红星厂一边打造教育体系,一边推动基层和机关的人事变革。
虽然李怀德在公开场合讲,人事变革不是淘汰,是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