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里没钱给孩子上学了,看病了,不都是经济危机嘛。
一年到头忙活地里的事,兜里绝对见不着钱,可也还活着,没饿死,更没有冻死。
企业也是一样,只要跟农民似的,孩子不上学了,没有上学支出,老人不看病了,没有医疗支出,总能熬过青黄不接的季节。
得到了秋收一起算嘛,打粮的钱还了今年的种子化肥钱,再结算了这半年的赊欠,最后省一点能干啥干啥。
明年?明年还这样,往复循环呗,要不怎么说人就是复读机呢。
-----------------
与二汽合作的新闻登报后效果出奇的好,已经有汽车工业相关的企业来函咨询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情况了。
李学武跟李怀德建议,可以定期召开一次供应链企业会议。
共同展示和展开自有资源的推广销售,同时提出合作意愿。
会议可以以贸易会的形势开展,不仅可以买卖零部件和产品,还能交流技术和生产设备。
这种线下的贸易甚至可以放在贸易管理中心,成为一种定期的活动来开展。
拓展贸易和生产空间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拓展服务和应用产业则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潜能和技术储备能力。
所以在周五上午,由韩殊作为引荐,李学武陪同薛直夫走访调研了京城的几家医护学校。
着重考察了目前医疗高校的毕业生情况,也了解了当前的医疗科学发展情况,为接下来的医疗建设做准备。
走访的几个大学都对红星厂将要建设一座大型综合医院的计划表示了惊讶和怀疑,不敢相信一个工厂要建设这么大的医院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赚钱呗!
医疗资源的虹吸能力有多高,这里不做解释了,不了解的人去大型医院看看有多少进出的人就懂了。
也别说这个时候的医疗全部免费,医院不赚钱的话,太片面,太刻板印象了,不赚钱医院怎么活。
反而是市场化经济变革的时候,有不少医院出现了问题。
这个话题太沉重,也太大了,不讲了,单说红星厂搞的医院。
基本盘是生态工业区内的厂职工和其他住户需要。
厂职工在京就医的基础人数在五万人以上,算上家属又要亏大三倍到五倍,再加上虹吸效应。
李学武要求工程部门把医院做的大大的,哪怕是现在建了要浪费一些资源,也要先搞起来。
等以后人多了,需要了,再建设的时候这土地可就不便宜了。
医院的楼比主办公楼还要高,还要大,还要多。
病人多了,对医生的需要也就多了,没有医学院的支持怎么能行。
所以薛直夫同李学武走访的这几家医学院都有意愿与红星厂展开合作和医疗人员的交流。
主要是想把毕业生以实习的名义分配出去,再跟学校里养着,实在是养不起了。
为啥李学武要在这个时候建议谷维洁广撒网,全国捞大学生。
都知道大学生是个宝,但在这个时期,真干大量招录的真不多。
且这个时候诸多工厂和单位都还忙着大学习呢,谁会关心厂里的未来发展和人员基础结构的调整呢。
韩殊的关系还是很硬的,在座谈会上,李学武也是就生态工业区的概念讲了红星厂医院的情况。
东城区最大、实力最强、综合能力最强、医疗设备最先进、医疗力量最好……反正不怕花钱。
前面说什么都没用,后面六个字可抵万金,老李的原话。
不仅要在京城建设综合型医院,还要在钢城建设红星第二医院和疗养院。
条件合适的时候,还要兼并几家医学院,打造集团所属的医疗体系。
在现有的规划和计划中,医疗和教育的地位是对等的,这两样与住房构成了红星厂福利待遇体系的支柱。
也就是说,这三样建设好了,其他的福利待遇有所不及,也会远超其他企业。
而这种软实力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支持力度的,招收大学生的时候给对方说明了,三年后包分房,子女从幼儿园到进厂一条龙,企业有自己的也是最好的综合型医院。
你就说,什么样的工程师和大学生招不来,未来越发展越好。
打造医疗体系的背后是对医药体系的锚定和标注。
有了独立的医疗体系,再反过来发展中医药体系,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山上的中草药种植研究可有一年了,再过一年两年的有了成果,就是收获的时间了。
内地的中医药发展现在这个时期是很迅猛的,虽然技术上有限制,西医的发展也盖过了这种势头。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的广大农村是以中医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西医的白药片虽然灵,但还没有这么快占据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草药的种植与开发是要对外的,五丰行就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