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一章国家灭亡的真正原因【求订阅啊】(1 / 3)

上位者总有这样一种认知,那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肆意欺压百姓,便算得上难得的好官。

这不是李斯一人这样认为,是有史以来,几乎所有的治国大臣,甚至明君,都这样认为。

那么,这种认知有错吗

倒不能说有错,只能说不全对。

因为这和古代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是环境限制了古人的认知。

古代社会经常打仗,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哪怕秦国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几百年的互相攻伐,战争依旧存在。

而战争的存在,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甚至有不少百姓,陷于战乱之中,流离失所。

因此,这时候的百姓,只求自己能好好活着,哪里敢有其他的想法

遇到一个不去打扰他们的官吏,百姓就认为对方是好官,就对其感恩戴德,甚至送上万言书。

这就导致朝堂上那些碌碌无为的大臣,觉得自己是好官。

古代官吏,要想在朝堂上生存,首先考虑的便是自己的利益,从来没有多少古代官吏,真正为百姓考虑过。

哪怕是一分一毫。

就算那位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吏,他呕心沥血的变法,也是在为朝廷谋福利。

尽管他说的话有些虚无缥缈,甚至不是具体目标,但依旧有很多人推崇他,说他是好官。

甚至历史上那些将天下视为皇家私物的皇帝也一样,他们首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从来没有真正为百姓考虑过分毫。

直到伟人建立国家,提出先解决温饱问题,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为民着想,才算得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算得上将理想变成了确确实实的目标。

“可是李廷尉,国家真的需要治理吗”

赵昊笑着问了一句。

这还有疑问

国家当然需要治理啊

李斯有些无语,正打算反驳赵昊。

但是,还没等他开口,赵昊便斩钉截铁的打断道“国家根本不需要所谓的治理,黔首也不需要所谓的教化;

管子牧民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让黔首吃饱穿暖,才是第一位的,至于什么治国,教化,不过是某些官吏以无能为无功罢了”

“以无能为无功”

李斯沉吟片刻,看着一脸肃然的赵昊,不禁摇头苦笑

“公子对吾等治国大臣的意见,不是一般的大啊,若这些话让其他治国大臣听到,怕是要步你长兄扶苏的后尘,就算陛下也保全不了你”

“嘿嘿”

赵昊狡黠一笑“李廷尉放心,北方苦寒,兵祸连连,我还没活够呢,怎么能随便给自己挖坑,刚才说的那些话,也就说给你听,便是你说出去,我也不会承认”

“不承认才好”

李斯哈哈一笑,笑过之后,神情又顿时落寞下来“你很聪明,比你长兄聪明,可惜你长兄”

话到这里,李斯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下去。

其实不用他说,赵昊也知道。

李斯与扶苏的关系,并不简单。

从李斯被始皇帝重用开始,李家与皇族的关系就非常密切。

不仅他的儿子娶了始皇帝的女儿,就连他的女儿,也嫁给了始皇帝的儿子。

扶苏的夫人,就有李斯的女儿。

所以,扶苏相当于李斯的女婿。

可就是这对本应相辅相成的翁婿,最后却没能相辅相成,甚至变成了仇敌。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复杂。

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扶苏对蒙氏的器重,导致李斯不得不倾向胡亥。

当然,现在的李斯还没有倾向胡亥。

只是现在的扶苏,不太亲近李斯。

这可能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政见不合有关。

稍微沉默,李斯又接着道“公子说得不错,黔首确实只需要吃饱穿暖,一个能让黔首吃饱穿暖的时代,该是怎样一副盛景

哪怕先贤治国的时代,也依旧有黔首饿着肚子,根本不可能如公子说的那般。”

“那李廷尉以为,让黔首吃饱穿暖好,还是让黔首饿着肚子好”赵昊意味深长的笑了笑。

“这还用说,自然是吃饱穿暖好”

李斯眼睛一瞪,而后感慨似的道“如此盛世,哪怕让老夫看上一眼,老夫也觉得值了。”

说着,不由摇头叹息“可是太难了,根本不可能的”

“呵呵。”

赵昊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然后目光灼灼的盯着李斯,见他没有丝毫惺惺作态,才侃侃而谈道

“李廷尉原本楚国小吏,入秦之时,满腔热血,可惜不被吕不韦重用,最终为他编撰吕氏春秋,后来幸得我父皇赏识,做了我父皇的长史,那时候的李廷尉,可想过有今天”

“这”

李斯迟疑,不知怎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