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离,就不得不提巨鹿之战。
王离在巨鹿之战,被项羽一战而败,很多人将王离视为无能之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巨鹿之战初期,王离率长城军团,围攻巨鹿城,但一直没能攻下,作为他搭档的章邯,此时驻扎在巨鹿南棘原。
史书中有记载章邯“筑甬道属河,饷王离”。
也就是输送军粮给王离,并与数万兵力的陈余对峙。
当时的情况,史书上还记载“陈馀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
但后来,陈余在赵王命令下,派五千人攻打章邯,最终失败。
关于巨鹿地区,吕氏春秋将之列为“九薮”之一。
也就是周围生长很多草的九大湖泊。
一般古代战场,像大山,湖泊,沼泽等环绕之地,地势都比较险要,攻城难度也很大。
因此,王离一时攻不下巨鹿城,也很正常。
并不是说,王离无能。
而问题在于。
当时章邯有二十万兵力,完全可以分一部分与陈余对峙,再分一部分协助王离,参与攻城。
但实际上,章邯并没有参与攻城,也不攻打陈余,而是静坐观战。
这难免让人匪夷所思。
当然,也有可能是巨鹿城地势险要,太多兵力展不开,于是让王离作为攻城战主力,而章邯则负责后勤,同时拦截各路援兵,保护王离后方。
可话又说回来,章邯不参与攻城也就罢了,连陈余他都不攻打。
要知道,项羽抵达战场,足足耗费了六十多天。
也就是说,章邯完全有时间在项羽来巨鹿之前,击败陈余,帮王离减压。
但直到项羽抵达战场,开始反击,章邯都无动于衷,任由项羽与诸侯围攻王离。
项羽抵达战场后,首先发起试探性进攻,命令当阳君,蒲将军率两万人渡过漳河,准备直捣王离后军。
正常情况下,章邯这时候肯定要将楚军挡在外面,好让王离专心攻城。
但难以置信的是,章邯并没有派兵拦截楚军,而是任由楚军渡河。
这这这
这尼玛真友军
二十万秦军在两万楚军面前,竟然毫无作为。
更离谱的是,这两万楚国先头部队率先攻击的是为王离输送后勤的“甬道”。
史记集解有记载“恐敌抄辎重,故作墙垣如街巷”。
因此,攻“甬道”与攻城差不多。
但这种试探性进攻,章邯并没有作出反应,让“甬道”就那样莫名其妙的断绝了。
最终使王离军与他麾下军队,彻底分成了两块。
史书记载“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章邯引兵解”。
意思就是,王离粮道被断,章邯不想办法补救,直接退兵了。
于是,项羽抓住战机,破釜沉舟,率领其余三万楚军渡河。
史书记载的巨鹿之战,唯独张耳陈余列传篇章记载了章邯参战。
即项羽军先击退章邯,然后与诸侯军围攻王离,其余篇章都没有说章邯参战。
其实,就算章邯在巨鹿外围被项羽击败,但损失应该也没那么大。
从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就可以看出,章邯军几乎没什么损失。
因此,章邯完全有能力重返战场,从后面围攻项羽等叛军。
可惜的是,项羽攻打王离军的时候,章邯一直按兵不动,任由叛军围歼王离军。
由于缺少粮草,又面临诸侯围攻,王离最终兵败而亡。
可以说,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第一功臣不是楚军将士,不是各路叛军,而是章邯。
如果章邯不消极避战,积极与王离配合,项羽估计很难歼灭王离。
甚至还有可能被王离军反击,扭转局势。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王离之败,固然有章邯的原因,但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出身将门世家,一门三侯,比起章邯,他有足够的傲气。
自古将帅不和,绝对会失败,无一例外。
王离看不起章邯,章邯也不服气王离,这才导致巨鹿之战的悲剧发生。
所以,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王离不是无能,而是傻。
说白了就是情商低。
要是王离能跟章邯和谐相处,同仇敌忾,恐怕也就没有项羽招降章邯,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了。
诚然,一个巴掌拍不响。
如果章邯没有私心,也不会坐视王离失败。
唏嘘着。
赵昊将目光落在了公子良身上,蹙眉道“王离受伤,与我教你们推牌九,有何关系”
“哎。”
公子良摇头叹息道“虽说没有直接关系,但也是因为我,王离才受伤的”
“因为你”赵昊有些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