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科举改制(2 / 2)

三年一考通过者赐举人身份,成为朝廷正式的后补官员,甚至可以直接外放偏远县镇当官。

这就给了众读书人一个大盼头。考中秀才了,那么举人还会远吗

第四场的会试、殿试,也改为三年一考,通过则赐予进士身份。

当然,建文庙和学堂不难。让寒门和平民能如何有效地读书学习才是难点。

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

没有这个“师”,单凭自学,不知要走多少弯路。

所以还是缺人啊

不过徐锦凤又想到了一个办法。

建安一朝开了将近二十次的科举,这寒门学子和其他郁郁不得志的士子加起来也有大几百号人。

所以,可把他们分到各府各县做有正式编制的教谕,为官办学院书生启蒙开智

哼哼,如此一来

短时间里或许没多大感觉和变化,但只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发酵

那么朝廷上,必然会有寒门的一席之地

而有了寒门,朝廷便有了多一种的选择,就无需事事都看世家的脸色了。

当然。

这期间还有一个关键点。

平民书生可不像士族子弟那样自幼就淬炼身躯,拥有一身不凡的武艺。

那么如何才能让普通的读书人拥有自保、乃至杀敌的能力

若不解决这一点,平民永远也无法登上大雅之殿。

徐锦凤深吸一口气,“唰唰唰”,洋洋数百字跃然于纸上。

或许现在还没解决办法,但他坚信,未来必然会有

童生境的过目不忘、一目十行这等儒道神通,都是为了夯实基础。

那么秀才境呢甚至更高的举人境、进士境

他还不信了,会没有一个自保或者杀敌的手段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