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利润就是朘剥,朘剥就是利润(3 / 5)

王谦听门房来报说刘吉已经到了,立刻站起来,到门前迎接。

“坐坐坐,都是为陛下做事,不必客气。”王谦领着刘吉坐定后,笑着转了转桌上的鱼头,让鱼头对准了刘吉,满是笑容。

鱼头对准,顺风又顺水,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刘吉能够一直一帆风顺。

王谦这话意思非常明确,今天这顿饭,不是他张罗的,是得了圣意接风,所以叶向高、姚光铭、米万钟这些非富即贵的人物,一起作陪。

桌上没有酒,因为刘吉第二天还要面圣,酒气冲冲是失仪,但这酒桌的气氛,非常的热络。

王谦对大洋非常的好奇,愿意听刘吉讲海上的故事,姚光铭和米万钟,都是内地人,一辈子都没看过海,听到浪居然有三丈高,甚至船头都能钻到水里面,就惊讶无比。

有了好听众,刘吉自然打开了话匣子,把这一年来的风风雨雨,都简单的讲了一遍。

“这泰西的红毛番,如此狠毒?”王谦有些惊骇的说道:“把人杀了还不算完,杀人不过头点地,还要把人倒挂起来,警告夷人不要接近?”

“当真是伤天害理!”

杀人就杀人,把人杀了倒挂,这多少有点大病了。

叶向高咬了咬牙,攥着拳头说道:“刘指挥可没骗人,福建也闹过红毛番,和倭寇不遑多让,都是一群狼面兽心的蛮夷,杀人不眨眼,连孩子都杀。”

草原的北虏,好歹还讲车轮以上,这车轮以上还是报世仇才会如此报复,多数都是掳掠人口。

福建闹过红毛番,这要说到朱纨平定双屿倭寇,那时候的倭寇成分就已经很复杂了,包括了倭人、红毛番、黑番、大明亡命之徒等等。

在叶向高和刘吉解释之后,王谦居然能够理解商王用羌人祭祀这件事了,有些蛮夷,确实用了比较好。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刘指挥说这个第乌总督府拉姆人将武器对准了同胞,这种事在绥远也有发生,不算是离奇。”熊廷弼摇了摇头说道:“我在绥远的时候,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候,带着我的千户跟我说,不要相信草原上的胡人,更不要相信草原上的汉人。”

“当时我就险些吃了亏。”

熊廷弼更加在意拉姆人的故事,因为他在草原见过,而且还差点被这些个草原上的汉人给阴了,幸好他非常的聪明,看穿了阴谋。

“你这些故事,我觉得可以编写成戏本,值得传唱。”姚光铭想到了个不错的主意,前门大茶楼是他家的,他决定把刘吉这些故事编成唱段,就像是金池总督府的故事一样。

“这个主意不错。”王谦立刻表示了赞同。

刘吉觉得有些奇怪,自己居然成为了戏文里的人,不过他觉得也没什么,他比较忙,应该听不到这些唱段,听不到,就不会觉得尴尬了。

“那就是李贽吗?”刘吉看向了戏台上的人,今天有一场聚谈,主讲的人是李贽。

王谦看着李贽,语气里带着一些的唏嘘说道:“一狂夫耳,不是黄公子护着,早就死了。”

王谦身在官场这个泥潭之中,他深切的知道,传统的士大夫对李贽有多么的不满,他的存在让旧文人们如鲠在喉,比皇帝骂贱儒还让这些旧文人无法接受。

因为李贽的存在,就是对礼教、权威和经典的根本性质疑。

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老天降生一个人自然有一个人的用处,不需要依靠儒家经典夫子之言,也可以修身、养性、齐家,立足于世间,如果真的必须跟随夫子言行才能立足于世,那千古之前没有孔子,人就不是人了吗?

没有夫子的时候,人是不是人?如果人不是人,那法三代之上,也就是尧舜禹时代,连尧舜禹都不是人吗?

就这一句话,整个京师的士大夫们,都没有人能辩得过李贽,当然也有强词夺理之辈,发表各种可笑的言论,没有多少人认可罢了。

自从朱程理学甚嚣尘上之后,儒家就有了个习惯,就是述而不作,意思是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作,圣贤书绝对不可以进行创作,只能自己注解。

而李贽打碎的就是这种述而不作的风气,强调个体的独立判断、不断的用实践去完善自己的认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他认为崇拜孔子的一切言论,并以此为纲常去生活,是盲从。

这种批评自然招来了无数人的不满,‘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败坏天下人心’,都是李贽身上的帽子,但他对这些帽子,非但不反驳,反而每次聚谈,都会自己戴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没办法,这是黄公子罩着的人,即便是明面上的身份,黄公子也是大将军的家人,无人敢言,知道黄公子真实身份的人,那就更加忌讳莫深了。

“万历新政,欣欣向荣,为何还有人在极力反对新政呢?”焦竑坐在台上,他是格物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