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么奇怪的模拟情况,徐川也有点诧异。
超导现象时灵时不灵的,尽管只是模拟测试,并非最终的实验结果,但也能看出一些东西的。
尤其是纯数据模拟的材料测试,相对比复刻实验结果来说,它更能排除掉一些额外的干扰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纯更有代表性。
“有点意思。”
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下,徐川自语了一句后抬头道“将计算模型的模拟测试数据整体打包一份发给我,我看看。”
以他的数学能力和材料能力,说不定有机会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一些情况。
不过老实说,对于这种k66室温超导材料,他虽然很希望这是一条从未发现过的道路,但并没有抱有多大的希望。
抛开它的合成路线与材料什么的来说,k66的名称叫做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其实就是掺杂铜的铅磷灰石。
尽管需要超过九百多的高温才能合成,但在自然界中,铜与铅磷灰石共生矿并不是没有,而且九百多的高温并不是什么难事。
在过去几十亿年的地址活动中,如果这种材料真的具有超导性,那么人们大概率是能从自然界直接找到的。
但科技发展到现在了,地球上的各种矿物,不说全部的种类都已经被发现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矿物都勘明了,但却没有发现过这种材料。
抛开这点外,还有一个关键点也让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并不是很看好的态度。
所谓的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k66,通过arxiv上面的两篇论文来看,核心技术在于使用cucu2取代了b22,诱发了微小的晶体结构畸变,从而让体积收缩 048,借此在铅离子和磷酸盐界面上构造出超导量子阱,并让这种k66材料具备了超导性。
但以他自己多年研究材料学的经验来看,这种替代应该是没法形成超导性的。
首先是铅和铜原子具有极其相似的电子结构,用铜原子代替部分铅原子不应该对材料的电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在于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使用铜原子取代铅虽然并不是不可以,但理论上来说,完成这项目标需要的能量在热力学上相当高。
具体多少还需要具体计算,但理论上来说,绝对不是900度的温度烧个十几个小时就能做到的。
要了一份k66的数据和计算模型模拟数据,徐川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展开了演算。
虽然通过单纯的数学计算,并没有办法断定这种k66材料并非常温超导体,但通过原子的形成能计算、声子谱、紧束缚模型等方式,还是可以大致的推算出来的。
e5ef no– 1no ei
设置变量cu等于3615、单位金属维度3、边界
计算工程所有eato、计算工程所有减少总和g
计算原子数量
对照着k66论文的核心数据,以及计算模型推测出来的部分数据,徐川利用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软件进行重新编写模型。
这是计算材料学的核心之一,对他而言并不难。
花费了一些时间,徐川将重新处理好的包放到了软件中,开始展开运行。
等待了十来分钟的时间,运行结果跳了出来。
cubcuefevax163v、efev126v
cubcu3efevax161v、efev121v
cubc1
看着运算出来的结果,徐川摇了摇头。
从形成能计算结果来看,在k66材料中的形成过程中,铜原子取代铅需要的能量最高需要163v,最低需要126v。
哪怕是硫化铜,也需要最低87v的能级。
这个结果,对于这种k66室温超导体的合成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九百多的温度,完全不可能将材料内部的分子加热到10v数量级,也就意味着k66材料中的铜几乎很难取代铅原子。
而按照南韩那边的说法,k66的核心技术在于使用cucu2取代了b22,诱发了微小的晶体结构畸变。
然后从形成能的计算来看,第一步就给掐死了。
取代都做不到,更别谈晶体结构畸变了。
摇了摇头,徐川重新做了一遍运算,确认结果没问题后,对k66材料的相互作用哈密顿量、声子谱两项数据进行了从头运算。
声子谱的计算结果发现k66材料未掺杂和铜掺杂的结构都存在虚声子模式,说明结构不稳定,进一步证实了形成能计算的结果。
而相互作用哈密顿量,在k66材料中,cu在费米能级会形成高密度平坦区。而量子几何学表明该区域为强局域化态,不利于形成超导,更易导致磁性。
“磁性,有点意思,难道这玩意是一种强磁材料么”
盯着计算出来的结果,徐川思索了一下。
k66并不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