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剑阁。
刚刚处理完政务,一身劳累的诸葛亮,命人将江东的两位“忠臣”虞翻与孙桓给带到他面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益州腹地赶来的民夫、士卒,粮草,都如一路东流的滔滔江水一般,不断汇聚到剑阁之中。
剑阁虽是天下雄关,但剑阁的关城却并不大。
而要想重现当年奇袭定军山的事,又不是一朝一夕的。
所以短时间内,这大批的人力,物力安置在何处,又如何安置不会引发纷乱,就是一件极为考验理政才能的事。
饶是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点满了,但为了将这些事料理好,这一段时间以来他耗费的心力也是无数。
就连他头上的白头发,都不经意间又多了几根。
不过幸亏刘备有先见之明,之前就派许多大臣来到剑阁协助诸葛亮。
故而哪怕事务繁重纷扰,但在以诸葛亮为首的季汉臣子的努力下,倒也没出现太大的差错。
忙碌多日后,见许多事都上了轨道,诸葛亮方才有精力对虞翻与孙桓进行下一步处置。
当初在牂柯郡遇见虞翻与孙桓后,诸葛亮并未将他们放回江东,这证明诸葛亮对虞翻的那些说辞是不信的。
可为了大局着想,诸葛亮倒也没直接拆穿当面虞翻。
诸葛亮采取的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带虞翻与孙桓北上,让江东的克星糜旸来整治这二人。
不过等诸葛亮回归成都后,才发现汉中与益州的主要通道已经被魏军完全堵截,这让他暂时忘记了虞翻与孙桓二人的事。
只是在继续北上时,诸葛亮还是将虞翻与孙桓二人带在军中的。
本来吧,不管虞翻与孙桓二人是否在剑阁,诸葛亮当下的主要任务都不是关心该如何处置他们。
可之前由糜旸亲卫送来的那封信,却改变了诸葛亮的这个想法。
在那封信中,糜旸不仅详细叙述了他建议益州援军从定军山入汉中的战术,还提及到了江东方面的事。
被困在汉中的糜旸,自然是不知道虞翻与孙桓二人“卖友求生”的事。
但之前邓艾在从黄元身上搜刮出来自江东的信件后,他曾特地让石包返回梁州,将这件事禀告过糜旸。
而当时糜旸在得知这件事后,倒也不是听听就罢了。
一个想法在他的心中慢慢产生。
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尽管这些年来,孙权自公安战败后就一直显得很老实,只敢搞些外交政治上的小动作,可江东孙氏依然是当今天下三强之一。
或许公安一战让江东元气大伤,可经过数年的修养,江东的元气恢复的应该差不多了。
毕竟江东那块地方相比于中原是显得落后,但江东的地域、气候条件太适合种植水稻了。
哪怕是用最原始的耕作手段,江东的粮食年产也向来丰富,而且孙权的军事能力拉胯,但他治政的能力,的确是三国翘楚。
纵观后世史书,向来只记载江东出十万,二十万大军被人打的哭爹喊娘的,可从未记载过江东因为出动过数量庞大的军队,而有缺粮的危机的。
糜旸的想法很简单既是三国鼎立的格局,江东名义上还是大汉的藩国,那你孙权在那里一直划水意欲何为
对于孙权,糜旸是有一定了解的,孙权善于隐忍,公安之战后他一直以弱势的形象示人,很可能是为了麻痹世人。
实力逐渐恢复的孙权心中一定有着某种大图谋,至于这图谋是以大汉还是曹魏为目标,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虽不知道孙权心中的图谋具体是什么,但糜旸却可以用某种方式,影响孙权心中图谋的走向。
糜旸认为大汉可以派出使者要求孙权趁此机会出兵淮南,不管孙权是否能顺利打下淮南,对当下的大汉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孙权要是一如既往地失败了,那么江东的实力很可能会再次遭受重创。
那样的话纵使大汉打输了梁州之战,也可防止在大汉舔舐伤口的时候,孙权这个二五仔又来个背刺。
孙权要是万一成功打下淮南了,那么对曹魏的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哪怕曹真拿下梁州,出于担忧曹魏东面基业的缘故,他也没办法再率军勐攻剑阁,甚至还要分兵回援徐州。
这样一来,季汉不仅能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期甚至还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反攻拿回梁州。
这是糜旸出于最坏的可能,为大汉想出来的最佳局面。
而诸葛亮在信中得知了糜旸的想法后,也对糜旸的想法感到十分认同。
诸葛亮的核心战略思想之一,本就是联孙抗曹。
因为不知道虞翻与孙桓二人在诸葛亮手中,糜旸只是在信中提出大致构想,真正要想让这个构想成真,接下来具体还得看诸葛亮的作为。
而有着虞翻与孙桓二人在手上,诸葛亮下意识地就想将他的作为,施加在这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