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历史遗憾 不必重演(1 / 3)

糜汉 酱油拌历史 6826 字 5个月前

不怪在座诸臣心中有这样的疑问,实在是当世诸葛亮还未有战功在身。

在诸葛亮过去辅左刘备的时日中,诸葛亮是带过兵的。

只是那几次带兵,诸葛亮更多的是充当类似监军的职责,独立统领大军指挥作战的经历,目前诸葛亮还未有过。

诚然汉代对丞相的要求极高,文武双全是最基本的配置。

可人对未知的事情,总是会抱有疑虑的。

对于殿内的诸大臣来说,诸葛亮南征一事的成败,便是一件充满了未知的事。

于是乎诸大臣心中的疑虑,就不可抑制的在心中弥漫着。

丞相南征,成功了自不必说,可要是失败了呢

大汉可能顷刻间就会面临倾覆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殿内的每一位大臣都不愿看到。

历史上诸葛亮南征之时,可能朝廷上也有出现这样的疑虑,但今世的情势与历史大不相同。

历史上南征时季汉的名将要么去世,要么还未完全成长起来,故而最后也只能没办法选择让诸葛亮挂帅。

但现在大汉的情势是,尽管近年来许多名将相继去世,但依然还有着糜旸与张飞这两位在。

相比于诸葛亮,殿内的大臣大多更愿意相信战功赫赫的糜旸与张飞。

于是乎就在诸葛亮在刘禅面前自请南征后,就有一部分大臣出身劝阻诸葛亮。

在一部分大臣的带领之下,越来越多的大臣也加入劝阻诸葛亮的行列中。

他们不是不尊重诸葛亮,他们有劝阻的举动,也是一心一意为大汉考虑。

而刘禅在看到有许多大臣出来劝阻诸葛亮后,他本来就在动摇的内心,愈发的六神无主起来。

刘禅可能没有诸多大臣的深思熟虑,但他却是个听话的孩子。

旁人不知道刘备近来为何不主持朝政,他难道还能不知道吗

在之前刘备打算让刘禅监国之后,他曾特地私下里召见过一次刘禅。

在那次召见中,刘备并没有传授刘禅什么治国的道理,他只是对刘禅叮嘱道

“丞相辅政期间,以父事之。

做好这一点,你便无忧。”

刘禅再傻,也知道刘备这番话的含义。

刘备就差直白地告诉刘禅,要紧抱好诸葛亮的大腿了。

正因为明白刘备话语中的含义,故而刘禅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是不希望诸葛亮南征的。

父皇染病需要静养,表兄驻守在外,要是相父再离开了他的身边,那以后朝廷上下他可以依赖谁

有着这种想法的刘禅,在看到许多大臣都在劝阻诸葛亮后,他便也开口在朝会上第一次表达出他的看法

“丞相身居辅政大任,孤一日离不开丞相。

不若急命调回梁州牧,反正据军情可知,逆魏尚在筹备大战期间,只要梁州牧能快速平定南中,那梁州亦是无碍。”

刘禅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依赖与对糜旸的信重。

刘禅并不清楚,平定南中四个字代表着怎样的艰险。

他只天真的以为,只要召回糜旸那南中便是须臾可定之事。

既然如此,那梁州又何必太过担忧呢

刘禅在说完这番话后,用期待的眼神看向诸葛亮,他觉得自己的看法也颇有独到之处。

可诸葛亮在听完刘禅的话后,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的神色,但他还是极为恭敬地对刘禅一拜言道

“逆魏之所以尚在备战,乃是逆魏忌惮左将军的威名。

可若左将军一旦离开梁州,那么逆魏绝对会立即发起对梁州的进攻。

南中虽兵力不多却地势险要,非一朝一夕能平定的,故而左将军万万不可离开梁州。

而逆魏等的便是与南中叛军南北呼应之时,届时我军将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为了不让逆魏得逞,我军当先下手为强。

左将军在梁州一日,逆魏便不会贸然对梁州发动进攻。

而我军可趁逆魏尚在调集大军期间,以攻代守,主动出击先平定南中,如此才是我军唯一破局之法。”

诸葛亮对着刘禅,苦口婆心的说出了他的战略。

诸葛亮的这番战略,也不仅仅是对刘禅所说的。

当殿内的众多大臣听完诸葛亮的话后,他们的脸上都流露出沉思之色。

他们方才只考虑到该如何防守,该如何拆东墙补西墙,才能让大汉被动地度过这次危机。

也只有诸葛亮高屋建瓴,想出了该如何主动破解这次危局。

这便是他们与诸葛亮的差距。

在场的大臣或许一开始囿于个人的见识高低,没有诸葛亮的这番战略思想。

但在诸葛亮为他们分析时势后,他们也都不是尸位素餐之人,渐渐地明白了诸葛亮的用心。

在对着刘禅及众大臣说出内心的看法后,诸葛亮便又接着对着刘禅一拜诚恳请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