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每当吾读至这一句话时,却总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吾竟然会为小草最后能否茁壮成长,感到担忧起来。”
“或许吾这时已然成为那,为小草遮挡风雨的松柏了吧。”
“特别是前几日的却月破敌一战,更让吾心中的担忧越发深重。”
在说完这些后,关羽看着糜旸的眼睛,用带着沉重的语气说道
“当日那一战吾能够取得那般大胜,诚然却月阵在其中有着重大的贡献。
但贼军那一败,亦与夏侯霸、曹泰等人才能不佳有很大的关系。”
“吾不希望将来你们亦是如此,这便是吾特意将你召来的原因。”
当关羽说到这点时,糜旸的脸上浮现赞同之色。
曹魏重用宗室是传统,就不说曹操在世时硬扶夏侯惇一事。
就说曹丕继位后大力任命夏侯尚、夏侯楙、曹真、曹休这几人就可以看的出来。
这几人全都是曹魏二代中的代表人物。
在这几人中,曹真、曹休身上还带着战功。
但是夏侯尚与夏侯楙以前就没怎么接触过军事,竟然也能成为四征四镇将军之一,而大量的有才能的异姓将领,全都要归他们领导。
曹魏不是没人才,相反曹魏的人才储备吓死人。
只是大量的人才,目前还在受宗室将领领导,不能完全发挥出才干。
而曹魏宗室的才能参差不齐,若是让曹真这种有大才的领兵还好。
若是让夏侯楙、曹泰这种无甚才能的宗室领军,哪怕曹魏有再强的国力也发挥不出来。
就如不久前的却月阵一战,若是曹真或者曹休领兵,不能说他们一定不会中关羽的骄兵之计。
但至少他们不会如曹泰与夏侯霸那般,一个如生父夏侯渊一般轻敌冒进,一个身为主帅却被副将夏侯霸牵着鼻子走,完全没自己的判断。
而在关羽说出夏侯霸与曹泰的事例后,糜旸明白了关羽内心中的担忧为何。
曹魏不看功劳,甚至不看年纪重用宗室二代,虽然从逻辑上来讲很不合理,但这就是当世的政治正确。
莫说曹魏,就是东吴亦是如此做的。
宗室、外戚本然就在政治体制中占据着超然的地位。
现在可是封建社会。
而虽然刘备起于微末,他的身边并没有多少宗亲助阵。
但是在刘备身边却有一股不是宗亲犹如宗亲的政治力量,那便是以关羽为首的元从派。
在这样的情况下,元从派的二代势必会如曹魏的宗亲二代般,陆续受到刘备的重用。
权力大的例如自己、关平、糜威,权力稍小一些的如张包、关兴、赵统等。
毕竟目前跟随刘备的元从一代平均年龄都在六十左右,这种年纪在当世已然算高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有政治智慧的刘备,肯定是会开始大力提拔元从二代的。
因为相比于荆州、益州、东州三种派系,元从派才是与刘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铁杆嫡系,更是季汉这个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
所以元从二代开始掌权,已然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中的趋势。
关羽的政治智慧并不低,这种趋势他当然看的很明白。
而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及看到曹魏二代的表现,“松柏之下,其草难殖”的担忧出现在关羽的心中很是正常。
说白了关羽就是担忧等他这一代人陆续去世后,接替他们的二代会如夏侯霸与曹泰一般,被敌人有机可乘,从而让季汉让陷入危机中。
守业更比创业难,更何况因为曹魏与孙吴的存在,季汉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还会处于创业的阶段中。
再加上曹魏的底子比季汉厚太多了,曹魏的二代可以浪,但季汉并没有浪的资本。
很可能一场大败,就会让季汉的国力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在关羽说出他心中的担忧后,他给了一些时间让糜旸消化他的话。
而关羽同时在看着糜旸的神色。
既然心中有所担忧,那么关羽就要去寻找解决心中担忧的办法。
元从二代开始掌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元从二代们的才能肯定也是参差不齐的。
为了让这个矛盾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办法,关羽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便是为元从二代寻找一个领头羊。
元从一代的才能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最终元从一代能创下如今这偌大的基业,便是因为有着刘备这样的领路者。
而元从二代中的领头羊,从名义上来说本来最好的选择是刘禅,但刘禅年纪太小,再加上他的才能
关羽从未到过益州,但是刘禅的表现,刘备时常写信向他吐槽过。
所以关羽最后将目标放在了糜旸的身上。
论对刘备的忠诚,论自身的才能,糜旸都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而且糜旸还是大汉的外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