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身旁时,刘备在处理政务的闲暇之时,亦时常会考教他。
他若是答对了那自然是美食伺候,但要是答错了,少不得要挨几下板子。
在思考一番后,糜旸对着刘备一拜答道“治大国如烹小鲜,执政不能急切,应以缓为要。”
“然救民当以急,且久则生变。”
“周群等逆臣仰仗家势名望,残害百姓,百姓想来苦彼等久矣。”
“又彼等乃益州本地大族,彼等势力在益州中盘根错节。”
“当此时,大王以雷霆之势惩治彼等,一可宣示大王爱民之心,稳定益州民心,震慑其余不臣。
“二则可令彼等猝不及防,以防拖延日久走漏消息,让彼等有作乱之机。”
在听到糜旸的回答之后,刘备眼中有笑意流淌,但他的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他只是澹澹地继续问道“还有呢”
面对刘备的再次询问,糜旸在思索后继续答道“当今荆州事情已了,公安一战后,孙权暂时无力西侵。”
“趁此良机,正是我军北伐之良机。”
“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伐一事,非仅兵法战略之交锋,亦是国力强弱之比较。
今周群诸逆臣蓄青壮而不服劳役,并民田而不缴税赋。
长久以往,公家国力日衰,而私家势力日盛,迟早会成尾大不掉之患,此乃乱政。
国无民,则兵力不强。国无田,则储粮不丰。
兵田皆不足,贸然与北方开战,则未战先败,不可取。
当此之时,大王诛周群,惩逆臣,意在震慑益州不轨之人心,凝聚益州之上下国力,以便来日北伐之时,能无后顾之忧。”
当糜旸说完后,炭炉上的茶汤已经滚沸。
水珠冒泡的声音,不停的响在糜旸与刘备的耳边。
糜旸见状正要取下茶壶为刘备斟茶,但他的动作却被刘备的语言所阻。
“继续。”
刘备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澹然,但落在糜旸的耳中却让糜旸有些犯难起来。
还继续
刘备看着糜旸脸上为难的神色,虽然他心中已经对糜旸的回答颇为满意,但他还觉得不够。
他对糜旸的期许是很高的。
糜旸脑中思绪急转,他在快速思考着刘备的第三层用意。
可是那第三层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就在糜旸思考的时候,他突然反应过来,今日是刘备王驾回归的日子,怎么刘禅没有来
身为刘备的儿子,又是汉中王的太子,君父回归,刘禅于公于私都应该出来迎接才是。
诸葛亮处事周密,他是不可能会忽略这点的。
如果不是诸葛亮的疏忽的话,刘禅今日未来,只可能是一个人的授意,那便是眼前的汉中王刘备。
在意识到这点后,糜旸的思绪突然清晰起来。
周群不仅是儒林校尉,当年刘备入主益州之后,敬重周群在益州的声望,曾让周群担任过刘禅一段时间的讲学师傅。
如果今日刘禅在的话,那么周群在被论罪之时,刘禅作为被周群教导过一段时间的弟子,是不能对此事无动于衷的。
同样的,周群作为刘禅曾经的老师,将来刘禅继位之后,那么以糜旸所了解的刘禅仁弱的性格,他是下不去手对周群进行论罪的。
甚至将来周群可能会借助他身为刘禅老师的身份,加上他在益州士林中的声望,在朝堂上兴风作浪,威胁社稷。
历史上的谯周,不就是通过类似的方式,最后引导季汉走向灭亡的吗
虽然历史上季汉的灭亡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谯周在其中绝对功不可没。
其实今日之周群,就犹如来日之谯周耳。
方才糜旸分析了方方面面,却唯一忽略了刘备已老,而刘禅方少的这个重大国情。
糜旸看向刘备,而后一拜后对着他言道“太子仁爱,将来恐有不忍为之事。”
“大王是在为太子,未雨绸缪”
当糜旸说出这句话时,他的目光亦落到了刘备那肃穆的脸上。
刘备在听到糜旸的这个猜测后,他脸上的肃穆之色正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老怀开慰的笑容。
刘备用手举起炭炉上的茶汤,而后亲自为糜旸倒了一杯。
看见刘备亲自为自己倒茶汤,糜旸本不敢受。
但刘备却对着糜旸言道“吾为子成长辈,今子成学有所成,见识深远,吾心中喜不自胜。”
“今日子成所言,当得吾亲自一斟。”
说完后,刘备轻抚袍袖,将倒完后的茶壶放在炭炉之上。
而后他对着糜旸言道“禅儿现在应当在崇文殿中学习,子成一会可去看看他。”
“自你离开成都之后,禅儿一直很想念你这个表兄。”
面对刘备的这个要求,糜旸当然无有不允之理。
其实就算刘备不说,糜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