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拱手辑礼的杨端和,抬起头,一脸疑惑的看向韩默,眼中闪过一抹震惊。
不仅是杨端和,就连杨端和身后的杨彦,此刻都一脸懵,怀疑自己的耳朵不是听错。
明明此前王上都开始疏远父亲,就连退朝后,也从来没有在召见父亲,一同与其他朝中重臣议事。
别说他们杨氏。
就是朝中所有文武百官,甚至是咸阳城的士族、权贵,都已经看出杨氏在经历颍川一事之后,已经逐渐失去王上的器重与信任,加之杨宪一事,杨氏已经开始逐步退出秦国权利中枢。
故而杨彦做梦都想不到,今日会突然得到这样一封诏令赏赐。
这
经历过官场的杨彦清楚,别小看这简单的赏赐,但其背后,是代表着王上的认同。
想到这里。
杨彦看着拿着诏令,递给父亲的韩默,随后看着父亲的背影,这段时间经历的冷眼以及背后的那些嘲讽。
在这一刻。
杨彦望着眼前父亲弯腰的背影,双眼泛红,眼含热泪。
父亲没有被王上弃用王上这是认同父亲在灭赵之时的功劳
“微臣微臣谢王上赏赐”
与杨彦一同激动的,还有老将杨端和,此刻两鬓斑白的杨端和,同样也是眼含热泪的看着诏令。
当亲手接过诏令时,杨端和双手都有轻微的颤抖。
“罪臣杨端和,叩谢王上”
杨端和接过诏令后,转身对着王宫方向,再次跪下去。
辑礼时,杨端和双手中捧着的诏令,紧紧贴着额头与斑白的头发。
身为秦国三代老臣,在秦国经历过太多事情,可以说杨端和的人生,都奉献给秦国。
故而杨端和回咸阳后,一直很理解昔日名将廉颇为何离开赵国后,至死都在心中,思念着赵国。
不愿离开秦国的杨端和,此前本以为,日后定会在秦国郁郁而终。
不曾想。
王上没有忘记他这个老臣
院子内,因为有诸多王宫守卫拿着火把,故而火光很亮。
站在院子中的韩默没有着急开口,看着跪在地上的杨端和与杨彦父子二人,韩默自然能理解二人心情。
失而复得,而且还是秦王嬴政的信任与器重。
这事放在任何一个秦国官员身上,恐怕都好不到那里去。
许久。
看着杨端和与杨彦起身,韩默方才站好身体,随后转过头,让侍卫把准备好的赏赐端进来。
“韩大人,可否入坐”
杨端和红着眼,在平复情绪后,这才意识到怠慢韩默。
“老将军不必客套,韩默还要回宫复命”
韩默笑着婉拒。
见状,杨端和再次对着韩默辑礼。
韩默也拱手回礼。
“韩大人可否告知老夫,王宫内,可是发生何事”
杨端和礼毕之后,苍老的脸上,望着手中的诏令,随后看向韩默。
在朝堂内,官至大将军的杨端和清楚,嬴政突然下令给他王召,很可能发生过什么事情。
杨彦在一旁,看着父亲,随后又看向韩默。
在父子二人的注视下。
韩默点点头。
转头看着走廊内,一名名秦卒守卫已经去端着木箱,其他守卫不少人,都去照亮走廊的道路。
韩默转过头,看向杨端和,点点头。
“落日之时,左庶长白衍回到咸阳,并且在王宫被王上召见,王上与左庶长在书房内,闲聊两个多时辰,韩默前来老将军这里时,路上还碰见方才离开的左庶长,那左庶长似乎是去其叔父白裕将军的府邸”
韩默说道。
随后想了想,眼神左右闪动,望着两边远处的秦卒守卫。
“老将军,除了这道诏令,王上还有意,让大人赴任雁门郡守”
韩默小声隐晦的说道。
随后韩默再次注意四周,见没有人靠近,继续小声的告知杨端和,在等候王召之时,他听到王上看着诏令,轻声感慨过一句杨老将军,此番胜任雁门郡守,别再让寡人失望
说完,人多眼杂,韩默便不再言语。
也是他与杨端和旧识,方才把这件事情提前说出来。
“白衍”
院子内,听到韩默的话,杨端和与杨彦满是震惊,互相看向彼此。
他们没想到。
在这道诏令背后,居然是白衍在帮他们。
而且还与王上在书房内,攀谈两个多时辰之久
想到这里,杨端和与杨彦都很好奇,白衍是怎么做到,让王上回心转意的
要知道此前与杨氏关系要好的大臣将军,都帮谏言上书过,结果不仅没有说服王上,反而让王上更为不喜。
然而眼下,看着韩默辑礼,着急回去复命。
杨端和与杨彦只能收起思绪,连忙与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