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回答道“我们只是担心到了海外,再无归家的可能”
朱瀚却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你们只要心中记住自己是个汉人,是大明的子民,去哪里都是为国效力。”
朱瀚要打破的,是人心中家的概念叶落归根的道理,朱瀚懂,他也愿意给大家叶落归根的机会。
可是,在死之前,哪里用得着把目光都盯在大明本土
非得流放才能让他们去外面吗
这样不行,朱瀚得让更多的学士到海外去。
文化,是统治一个地方的根本,传承数百年的四书五经,只要传播出去,就可以起到很好地效果。
再说,朱瀚打下那么多海外土地,他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经营,将其真正变成大明的土地,这其中文化的入侵必不可少。
这些学士自愿前往海外,只要做出一定的功绩,就可以从海外把人调到大明本土继续为官,这种官员的选拔模式,将会成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这些学士如果想继续留在本土,一辈子或许都没有实现抱负的机会。
朱瀚把这些话告诉在场的学士后,他们顿时就慌了。
到海外为官,在提拔的时候十几个人里面选一个人,可如果留在大明本土,将会是几百个人里面选一个,这其中的晋升难度会有多大,任何人都想得明白。
怎么选
大理寺的这一百三十多位学士,顿时觉得自己左右为难起来。
有学士想自己主动站出来去海外,可看到周围没有人动,也认为自己和同窗坚持这么多天了,现在去海外,是不是会被周围的同窗骂成叛徒,想想自己以后还要跟着他们同朝为官,就这么当了叛徒,以后自己会举步维艰。
干脆,算了吧。
下次再找机会。
朱瀚见这些人都无动于衷,笑了笑“好,人各有志,我虽然是大明的英王,但也不会强迫你们,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说完,朱瀚头也不回的离开,留下一众学子站在原地凌乱。
紧接着,朱瀚去了另外一个学士、学子们聚集的地方,然后把他在大理寺说的话又重新说了一遍。
这些话虽然谈不上什么高谈阔论,但却很务实,朱瀚说的都是大明接下来的国策,开科取士也会影响到学士、学子们接下来的命运,话已经说的很透彻,学士、学子们如何选择,那就不是朱瀚能左右得了的了。
北平府。
作为前朝蒙元的国都,北平府的读书人还是非常多的,加上朱瀚和朱元璋想要让朝堂官员的祖籍达到一个均衡,所以在开科取士的时候,朱瀚和朱元璋下意识的会增加一些北方学子的数量。
齐鲁和北平,算是大明北方两个很关键的地方,进士榜上这两个地方的北方人占了九成之多。
这也从侧面说明,南方的人更加富饶,江南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即便有朱瀚和朱元璋在侧面的帮助,北方的学子在进士榜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少。
对此,北方的学子非常不服,他们不觉得朱瀚和朱元璋有什么问题,而是南方的学派派系太重,他们就算想要在学术上交流也非常困难。
不过,现在却有了赶超南方学派的机会。
到海外去当官
应天府中,朱瀚痛斥学士们的话传出来,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北方的学子也知晓了这件事。
朱瀚要让读书人到海外去教化海外土著,让他们学会四书五经,让他们从语言和文化上,变成大明人,和这一消息一同传到北方的,还有那些受征召的学子不愿前往海外的消息。
北平府的学子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趣。
这是机会啊
很快,就有领头人把一众同窗聚集在一块,商量着前往海外当官的事情。
去海外
合适吗
有些人不是特别的想,他们认为自己一旦前往海外,就会天人永隔似得。
“为什么不去这是我们北方学派一举超越南方学派的巨大机会。”
带头的人有些豪气,也带着振兴北方学派的重担,大声说道“诸位同窗,我们都知道,英王和陛下对我们多有照顾,可南方学派可恶,将我们当成敌人,学术辩论时,他们连参与都不想让莪们参与,长此以往下去,我们哪里还有机会和南方学派平起平坐”
“那,那我们当如何”
“自然是去海外”
带头的学子回答的斩钉截铁,然后又说道“我听闻,海外的官员与国内的官员不同,海外更重实际,海外的土著不懂文化,需要身体力行的去做,教他们读书识字,也要教他们耕种,教他们发挥最大的能量这些事情,我们做起来会比南方学子更具有优势,因为我们的动手能力,远远超过南方学子。”
北方的读书人,大多是穷苦出身,他们要一边劳作一边读书,所以在动手能力这方面,他们是比南方读书人厉害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他想出超越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