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是,为什么历史上武则天要称帝一样。
因为她原本就是李治在身体不好时的白手套,但真干着皇帝的活,论起职位甚至能算得上常务副皇帝,其二圣临朝的地位,怕也就只有朱标干太子时能媲美,是切实抓着权利的。
但等到李治驾崩,儿子李显继位,武则天马上便从常务副皇帝,成为连垂帘听政在名义上都有些不合法的皇太后。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对任何一个政治生物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
若说武则天处心积虑做皇帝,那自然是不现实,但若说连武则天也难以忍受失去了权利之后的虚空与不安,怕才是她下定决心要称帝来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而眼下的王导便是如此,对比起王敦所能给王导的价码,实际上维持现在局面对王导来说才是愿意见到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王导在这时代最顶尖的政治协调能力才真正得以发挥出来。
这就让王导想要尽全力的维持当前的局面,对于王敦想要造反什么的想法,反正他明面上是绝对划清界限的。
只不过,这样的局面是王导想要见到的,却不是王敦想要见到的。
说到底,王导想得是千年世家,而王导想到得是这皇位司马家坐得,难道我王敦坐不得
只能说,因为司马氏篡位夺权这活干得太粗糙了,让所有人的心中都不自觉的腾升起一股,连司马家这样的人都能做皇帝,自己的品德再差劲,也总比司马家要强几分吧。
所以他们在夺取皇位这一件事情上,不论是什么人,至少在私德上觉得自己肯定够了
只不过,有时候机会就这么一次,失去了就很可能再也没有了。
司马绍进行相应的安排后,开始借助王导来拉拢江东士族与豪强,以确保王敦作乱时,至少北方士族与江南强豪不会支持王敦,处于两不相帮的地步。
接下来,便是等待机会了。
司马绍虽并没学过什么路径依赖的道理,但司马绍作为晋朝少有的明君,还是非常明白,王敦靠着造反夺取了现在所又拥有的一切,那王敦必然还是会造反的
而事实上,王敦也是这么想的,毕竟自己第一次造反的时候,问题大大小小可以说出了无数问题,但自己还是造反成功了。
那么第二次造反,自己经验更丰富,权势更滔天,资源更丰富,已经更成熟的自己,又怎么可能会造反失败呢
所以,对司马绍这样的小动作,王敦自然是看在了眼里。
只不过这一段时间王敦生病了,感受到了自己权利的流失,直接任命王应为武卫将军做自己副职,任命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为自己突然死去而做好相应的准备。
而王敦生病的消息传来,司马绍下定决心,首先便询问应詹的意见。
应詹算是司马绍真正的心腹,也是司马绍手上的最后底牌。
毕竟司马绍敢任用陶侃,应詹便是司马绍的制衡底气之一,至少当初打杜弢的时候,应詹便是跟陶侃算是有过合作。
所以,在应詹认可了司马绍在这时动手后,司马绍相继任免司徒王导为大都督,诸葛恢,陶侃与应詹要职,做好了与王敦决一雌雄的准备。
这次历史,没了任用流民军作为绝杀的胜负手,快速结束了这次王敦的叛乱。
所以司马绍所能够依靠的,以及自己所能掌握的力量也就只有这眼下势力。
首先便是司马绍打理拉拢的王导,王导便带领琅琊王氏的弟子,给王敦发丧,做出王敦已经因病而死的样子。
毕竟王导这个琅琊王氏的头面人物出面,没有人认为这是假的。
这就让司马绍的手下士气大增,全部认为自己只需要去捡便宜就好。
这就好像是黄四爷的替身当做黄四爷死后,所有人都敢去攻打黄四爷的碉堡一个道理。
而王导的面子比黄四爷的替身更让所有人相信,毕竟琅琊王氏怎么可能会放弃王敦
对于此,王敦自然是大怒,只不过他真的生了重病,那是真的统不了兵。
于是任命王含为统帅,钱凤邓岳及周抚等领兵攻向建康,并以诛杀奸臣诸葛恢与陶侃。
而接下来,便到了陶侃的表演时间,让所有人都知道陶侃的军事能力。
王含水路并进,率领五万士卒进军江宁,逼近建康。
陶侃亲自率领士卒作为诱饵,伪装战败,将其引诱到了秦淮河,将王含军队军阵拉扯散。
预先埋伏好的士卒乘坐轻舟从水上杀出,直接断首截尾,把王含已经拉扯成数段的军队截断。
然后陶侃果断带领军队反扑,王含的军队大败,斩杀将领何康。
紧接着陶侃有意的放王含逃跑,自己的大军在身后不紧不慢的追逐,但每到一地,便告知当地王敦已死,王含大败,如今还不拨乱反正,难道还要给王敦陪葬不成
当地世家不清楚情况,王敦病重的消息他们还是清楚的,王含战败也是切切实实的。